年轻人发胖引发讨论:肥胖成全球健康焦点,应如何应对?
2024年9月24日, 09:52 (更新: 2024年9月24日, 15:58)
© Depositphotos.com / Macor年轻人发胖引发讨论:肥胖成全球健康焦点,应如何应对?
© Depositphotos.com / Macor
关注
评论
肥胖已成为全球关注的重大健康问题。近年来,中国年轻人群体的超重和肥胖率迅速上升,备受关注。近期一项研究发现,与肥胖相关的癌症发病率在中国显著增加。中国专家向卫星通讯社表示,经济发展、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社会文化等多重因素共同推动了肥胖率的上升。专家强调,政策支持、改善城市环境和加强学校教育等综合措施对于控制中国年轻人肥胖问题至关重要。
近日,北京首都医科大学内分泌学家杨金奎与合作者研究发现,2007年至2021年间,中国与肥胖相关的癌症发病率以惊人的速度每年增长3.6%,而与肥胖无关的癌症发病率则保持稳定。而且,这一增长在年轻人中尤为明显,这突显了改善公共卫生政策以解决中国日益增长的超重和肥胖率的迫切需要。相关研究8月23日发表于《Med》期刊。
杨金奎团队分析了2007年至2021年间中国所有新诊断的癌症。结果记录了超过65.1万例癌症病例,其中约48%的病例被确定为世界卫生组织认定的12种与肥胖相关的癌症类型。
杨金奎说:“如果我们不彻底改变肥胖的流行趋势,与肥胖相关的癌症发病率将不可避免地继续上升。这将给中国经济和医疗体系带来巨大负担。”
最新的《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显示,中国成年居民超重肥胖率超过50%,18岁及以上居民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为34.3%和16.4%,6至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为11.1%和7.9%,6岁以下儿童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为6.8%和3.6%。
浙江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徐小林教授告诉卫星通讯社,肥胖既是一种慢性的、进行性的疾病,也是一个棘手的社会问题。从生物学角度来说,它是由于生活方式和遗传倾向等个体因素导致的能量过剩的结果。然而,这些个体层面的因素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外部环境因素决定的,例如政策、经济和社会因素。
徐小林教授强调,政府政策在肥胖控制中的作用不容忽视。他指出,“中国首部针对成人的肥胖防治指南于2003年发布,针对儿童青少年的指南于2007年发布。然而,这些指南提供了控制肥胖的基本知识和主要原则,并没有强调外部环境和社会决定因素的作用。早年间对于肥胖问题的支持政策缺乏足够的关注,可能阻碍了肥胖问题的有效控制。2019年,中国营养学会颁布了中国肥胖问题控制的综合报告,强调了由政府主导、多部门合作的重要性。但是,中国目前仍然没有将肥胖视为一种慢性病,因此其临床管理并没有被正式纳入国家的三级医疗保健系统。缺乏政策支持和临床管理规范仍然是中国控制肥胖问题中面临的巨大挑战。”
此外,经济发展在推动肥胖率上升方面也起到了显著作用。虽然经济增长改善了食品安全和生活环境,但它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导致了能量摄入过剩、缺乏体力活动等负面影响。
徐小林教授指出:“在供应方面,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促进了超加工食品的大规模生产和销售,使得美味但价格实惠的食品人人可及,例如含糖饮料、薯片等食品。在需求方面,经济的快速增长创造了就业机会,增加了人均可支配收入,这些收入可以用于购买各种不健康的食品,以及汽车、家用电器这些节省体力的设备和娱乐电子设备。而且,以粗杂粮和蔬菜为主的传统植物膳食模式转变为以肉类、精制谷物、超加工食品、高糖、高脂肪食物为主的西方膳食模式。另外,由于机械化和自动化产品设备的普及,年轻人工作中的体力活动、家务劳动均减少,久坐时间增加。尽管目前中国年轻人群体中健身逐渐流行,但更多是利用闲暇时间,仅闲暇时间的体育锻炼可能不足以预防和控制肥胖。”
生活在北京的“95后”上班族张先生对此深有体会,他观察到周围人中的肥胖人数明显增加,而他自己也不例外。他表示,主要原因是“报复性饮食”,通过食物来缓解身体和心理上的疲劳。他认为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生活习惯问题,而是由于社会节奏过快、工作压力过大所导致的普遍现象。
张先生说:“以前我不太喜欢吃辣的、甜食、烧烤和炸鸡等高糖高油的食物,觉得它们不健康。然而,工作后每当我感到特别疲惫时,就会想吃火锅,这些食物能够带来短暂的刺激。工作不到一年,我就胖了十斤。直到体检时医生建议我多吃蔬菜、控制饮食,我才意识到自己不健康的饮食已经对身体造成了影响。现在的户外活动时间也非常少,下班后大多数人都是回家坐着刷手机,而不是出去散步、运动、打球。这主要是因为工作耗费了太多精力,大家没法再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锻炼。这种生活方式非常不健康,导致视力恶化,脊椎和关节问题也随之而来。”
此外,徐小林教授还指出,中国传统观念曾将超重的体型视为健康和富裕的象征,这导致部分家长对儿童青少年肥胖问题的认识存在偏差。
他说:“特别是老一辈,认为‘孩子养的白白胖胖就代表着健康’。在年轻人中,同样存在对体重错误认知的问题。尽管中国社会对女性身体意象的认知倾向于‘以瘦为美’,但一项全国性的调查显示,有超过一半的超重或肥胖成年人认为自己体重过低或者是正常体重。这些社会文化因素,也是导致中国年轻人肥胖率持续上升的重要因素。”
肥胖问题已经是全球健康的核心议题。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显示,2022年,世界上每8人中就有1人患有肥胖症。自1990年以来,全球成人肥胖增加了一倍多,青少年肥胖增加了三倍。2022年,有25亿成人(18 岁及以上)超重。其中,8.9亿人患有肥胖症。
有43%的18岁及以上成人超重,16%患有肥胖症。3700万5岁以下儿童超重。超过3.9亿的5-19岁儿童和青少年超重,其中1.6亿患有肥胖症。
在应对肥胖问题方面,国际上有不少成功的经验可供借鉴。专家建议,通过税收政策、营养标签、广告宣传等措施,可以有效遏制肥胖率的上升。
他举例说:“墨西哥的含糖饮料税导致其平均消费量在实施的第一年减少了17%。此外,2004年,世界卫生组织开始推广在食品包装上使用营养标签,提供产品必需营养素的简化信息,以帮助消费者识别和选择更健康的食品,激励制造商生产更健康的产品。而丹麦曾通过媒体发起一项推广每天六份蔬果摄入的活动,发现在1995-2004年期间,4-10岁儿童的水果和蔬菜摄入量分别增加了58%和29%,11-75岁人群的水果和蔬菜摄入量分别增加75%和41%。”
此外,增加社区绿地和步行空间,减少人们的久坐时间,在一些北欧国家已经取得了显著的减重效果。徐小林说:“城市环境会影响人们的体力活动、久坐等日常行为。中国也可参考其他国家经验,在进行城市建设和土地规划时,充分考虑卫生部门的建议,增加城市内绿地面积、城市内步行空间和社区内活动区域。”
学校采取积极措施对儿童和青少年的饮食和体力活动行为具有重要影响。徐小林教授指出,目前全球范围内已有超过35个国家针对校内销售的食品制定了强制性标准。英国、新西兰和美国都有政府资助的计划,为学生提供免费的水果和蔬菜。在体力活动方面,中国也有着相应的政策推广,目前在中国中小学实施了全体学生体能评估要求,增加了学生的体育活动时间。
他强调,针对学校的促进健康生活方式的举措仍需完善,需要从生命历程的角度促进儿童青少年健康意识,使其认识到,生命早期的健康相关行为会影响全生命周期的疾病风险,让健康生活方式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