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sputniknews.cn/20240906/1061416076.html
中俄在生物技术领域继续保持紧密合作
中俄在生物技术领域继续保持紧密合作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生物技术是中国发展的战略领域之一,俄罗斯也优先考虑生物技术领域。在这一领域,中俄多年来保持紧密合作。清华大学中俄战略合作研究所执行所长王奇在接受卫星通讯社采访时表示,中俄两国在生物技术领域都有各自的优势及其发展战略,可共同努力发展生物技术合作,推动两国生物技术产业的进步,同时也为全球生物技术的发展做出贡献。 2024年9月6日,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2024-09-06T12:13+0800
2024-09-06T12:13+0800
2024-09-06T12:13+0800
中国
俄罗斯
生物
技术
合作
评论
https://cdn.sputniknews.cn/img/07e7/0c/08/1055591993_0:160:3072:1888_1920x0_80_0_0_4496aa71cf323cae60fe64d19ca72c08.jpg
不久前,俄罗斯科学院中国与现代亚洲研究所所长基里尔·巴巴耶夫在接受卫星通讯社采访时表示,未来几年将成立几所新的中俄联合高校。他指出,联合研究将涉及从社会科学到更具应用性的自然和技术学科的广泛领域。他补充说,今天中国是医学、生物技术、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领域的主要研发伙伴。王奇表示,生物技术是21世纪最具发展潜质的领域之一,对促进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保障粮食安全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中俄两国在生物技术领域都有各自的优势及其发展战略,可共同努力发展生物技术合作。王奇指出,双方还需在人才培养与交流方面加强合作,并指出实现合作的方式:“例如,实施双边人才培养计划,如,设立奖学金、研究生交流项目等,促进两国生物技术人才的交流与合作;举办生物技术研讨会、论坛等专项活动,增进两国专家学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等。”中俄在该领域的合作多年来持续加深。今年7月,中俄医科大学联盟(ASRMU)理事会在广州举行第十次会议,俄罗斯卫生部直属莫斯科国立谢切诺夫医科大学校长、俄罗斯科学院院士彼得·格雷博奇科总结了十年来的合作成果,并就进一步发展俄中合作的新方向提出了一系列倡议。他建议成立俄中双边教育中心,为两国医生开设独特的培训课程。他表示,“教学合作是ASRMU成员院校合作的最重要领域之一”。在两国共同努力发展生物技术合作上,专家认为,中俄还可以在产业化合作、投融资合作和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展开互动。在这方面,中俄两国也于多年前便开启了合作之路。俄罗斯具有雄厚的生物医药科研基础和剩余科研开发能力。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迅速,已经拥有大量世界先进的科研设备和大量以海归为主的科研开发人员,并且生产总量庞大。早在2018年,两国就成立了中俄生物医药国际技术转移与创新中心,旨在推动俄罗斯与中国生物医药领域技术的互相转移转化。此外,专家称,在推进生物技术合作的同时,还应注重生物安全、伦理道德等问题,建立相应的风险管理体系。总的来说,王奇认为,中俄两国在生物技术领域能够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推动两国生物技术产业的进步,同时也为全球生物技术的发展做出贡献。而对于中国日益发展的生物技术,美国将之视为两用技术,并对与中国在这些领域的合作施加了一定限制。今年3月,总部位于美国华盛顿的全球生物技术行业协会代表——美国全球生物技术工业组织(Biotechnology Industry Organization,简称BIO)宣布,将与中国会员药明康德进行“分离”,剔除其会员资格并终止与其合作。今年5月15日,美国众议院监督与问责委员会针对新版《生物安全法》草案召开听证会,最终以40∶1的悬殊投票结果获得通过。与此前版本相比,新版《生物安全法》所涉企业在此前的“华大系”(华大基因集团及其子公司华大智造)、药明康德及子公司基础上,明确新增了药明生物。新版法案将美国生物医药行业与法案中被点名的中国生物技术公司的合作期限明确设定在2032年1月1日。美众议院计划在下周审议该法案。专家指出,这将会在创新速度、研发成本、技术标准和规则、技术标准和规则、技术扩散、国际合作与竞争、安全与信任等多个方面影响技术发展。王奇强调,更重要的是,国际合作或将受到限制,特别是在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研发领域。同时,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生物技术等前沿领域竞争可能会加剧。这就会影响国际间的安全与信任,尤其是在涉及国家安全的技术领域——各国可能会加强对本国技术的保护和对外国技术的审查。因此,专家指出,发展中国家应克服技术壁垒和加强技术合作,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注重教育和人才培养,进行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并通过加强技术合作,促进自身技术能力的提升,从而更好地融入全球技术发展体系。王奇对发展中国家具体应当如何操作给出了相应建议:她还指出,发展中国家可以用过南南合作、区域一体化、加强多边合作、建立伙伴关系、吸引投融资等方式来加强技术合作。中俄两国在生物技术交流方面发展迅速。2023年4月,中国黑龙江自由贸易区哈尔滨新区举办中俄生命科学技术产业转化园区成立暨中俄生物技术产业合作发展交流会,进一步促进了中俄生物产业发展升级。哈尔滨新区目前有生物经济方面的企业达到了1348家,初步形成了生物经济产业链的集聚区,下一步黑龙江自贸区将进一步推动中俄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的发展与合作,在哈尔滨片区积极打造“国际生命谷”。然而目前,扩大生物经济领域国家间合作还存在一系列障碍。王奇指出,首先在政策与法律方面,不同国家在生物技术、生物资源利用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存在差异,这或会导致合作时的法律冲突和不兼容;而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不同国家的知识产权法律和执行力度不同,这可能阻碍技术的转移和应用;另外,各国生物经济的发展策略和优先领域不同,或导致合作意愿和方向不一致。专家称,技术差距、资金不足和人才缺乏也会影响该领域国家间开展合作,她说:此外,还存在着经济市场、社会文化、伦理和信息交流等方面对问题,这些问题都会对生物技术的国际间合作造成负面影响。王奇总结称,为了克服上述障碍,合作各方需加强政策对话,协调法律法规,促进技术交流,增加资金投入,建立信任机制,并通过多边合作平台解决分歧和冲突。
https://sputniknews.cn/20240706/1060277344.html
https://sputniknews.cn/20240204/1056857299.html
https://sputniknews.cn/20240202/1056834929.html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feedback.cn@sputniknews.com
+74956456601
MIA „Rossiya Segodnya“
2024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feedback.cn@sputniknews.com
+74956456601
MIA „Rossiya Segodnya“
新闻
cn_CN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feedback.cn@sputniknews.com
+74956456601
MIA „Rossiya Segodnya“
https://cdn.sputniknews.cn/img/07e7/0c/08/1055591993_171:0:2902:2048_1920x0_80_0_0_4da36a9ec14ec6b885c21a9443938757.jpg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feedback.cn@sputniknews.com
+74956456601
MIA „Rossiya Segodnya“
中国, 俄罗斯, 生物, 技术, 合作, 评论
中俄在生物技术领域继续保持紧密合作
评论
生物技术是中国发展的战略领域之一,俄罗斯也优先考虑生物技术领域。在这一领域,中俄多年来保持紧密合作。清华大学中俄战略合作研究所执行所长王奇在接受卫星通讯社采访时表示,中俄两国在生物技术领域都有各自的优势及其发展战略,可共同努力发展生物技术合作,推动两国生物技术产业的进步,同时也为全球生物技术的发展做出贡献。
不久前,俄罗斯科学院中国与现代亚洲研究所所长基里尔·巴巴耶夫在接受卫星通讯社采访时表示,未来几年将成立几所新的中俄联合高校。他指出,联合研究将涉及从社会科学到更具应用性的自然和技术学科的广泛领域。他补充说,今天中国是医学、生物技术、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领域的主要研发伙伴。
王奇表示,生物技术是21世纪最具发展潜质的领域之一,对促进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保障粮食安全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中俄两国在生物技术领域都有各自的优势及其发展战略,可共同努力发展生物技术合作。
她说:“首先,双方可定期举行生物技术领域的政策对话,交流各自的发展战略、法律法规和政策,从国家层面制定生物技术合作规划及其路线图,确保双方的努力协调一致。其次,利用中俄科教合作平台,鼓励和支持两国科研机构、高校和企业开展联合研发,在农业生物技术、生物医药、生物制造等领域实施重点联合研发项目。”
王奇指出,双方还需在人才培养与交流方面加强合作,并指出实现合作的方式:“例如,实施双边人才培养计划,如,设立奖学金、研究生交流项目等,促进两国生物技术人才的交流与合作;举办生物技术研讨会、论坛等专项活动,增进两国专家学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等。”
中俄在该领域的合作多年来持续加深。今年7月,中俄医科大学联盟(ASRMU)理事会在广州举行第十次会议,俄罗斯卫生部直属莫斯科国立谢切诺夫医科大学校长、俄罗斯科学院院士彼得·格雷博奇科总结了十年来的合作成果,并就进一步发展俄中合作的新方向提出了一系列倡议。他建议成立俄中双边教育中心,为两国医生开设独特的培训课程。他表示,“教学合作是ASRMU成员院校合作的最重要领域之一”。
在两国共同努力发展生物技术合作上,专家认为,中俄还可以在产业化合作、投融资合作和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展开互动。
王奇进一步解释称:“比如,可建立中俄生物技术产业合作园,为双方企业提供技术转移、成果转化、市场准入等便利条件,促进两国企业在生物技术产品的生产和市场推广方面的合作;还可以利用两国政府间合作基金,支持生物技术领域的合作项目,并鼓励双方金融机构为生物技术合作项目提供融资支持。另外,在国际生物技术标准和规则制定方面加强沟通与协调,共同维护两国在生物技术领域的合法权益。在‘一带一路’、‘欧亚经济联盟’、‘上合组织’、‘金砖国家’框架下,推动与其他国家的生物技术合作,共同开拓国际市场。”
在这方面,中俄两国也于多年前便开启了合作之路。俄罗斯具有雄厚的生物医药科研基础和剩余科研开发能力。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迅速,已经拥有大量世界先进的科研设备和大量以海归为主的科研开发人员,并且生产总量庞大。早在2018年,两国就成立了中俄生物医药国际技术转移与创新中心,旨在推动俄罗斯与中国生物医药领域技术的互相转移转化。
此外,专家称,在推进生物技术合作的同时,还应注重生物安全、伦理道德等问题,建立相应的风险管理体系。总的来说,王奇认为,中俄两国在生物技术领域能够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推动两国生物技术产业的进步,同时也为全球生物技术的发展做出贡献。
而对于中国日益发展的生物技术,美国将之视为两用技术,并对与中国在这些领域的合作施加了一定限制。
今年3月,总部位于美国华盛顿的全球生物技术行业协会代表——美国全球生物技术工业组织(Biotechnology Industry Organization,简称BIO)宣布,将与中国会员
药明康德进行“分离”,剔除其会员资格并终止与其合作。
今年5月15日,美国众议院监督与问责委员会针对新版《生物安全法》草案召开听证会,最终以40∶1的悬殊投票结果获得通过。与此前版本相比,新版《生物安全法》所涉企业在此前的“华大系”(华大基因集团及其子公司华大智造)、药明康德及子公司基础上,明确新增了药明生物。新版法案将美国生物医药行业与法案中被点名的中国生物技术公司的合作期限明确设定在2032年1月1日。美众议院计划在下周审议该法案。
王奇指出:“美国将某些先进技术视为具有双重用途——民用和军用的技术,并对与中国在这些领域的合作施加限制,这种情况确实可能导致一定程度的技术两极化。首先会导致技术阵营的形成——限制措施可能导致全球技术领域形成不同阵营,一方以美国及其盟友为主,另一方可能包括中俄及其愿意同中俄合作的国家。其次还会导致供应链重组——一些国家和企业可能会寻求替代供应商或建立自己的供应链。”
专家指出,这将会在创新速度、研发成本、技术标准和规则、技术标准和规则、技术扩散、国际合作与竞争、安全与信任等多个方面影响技术发展。
她说:“在受限制领域,技术发展或出现分化,不同阵营可能会沿着不同的技术路径发展,这可能导致某些领域因合作交流受限而创新速度减缓。技术两极化也会导致研发成本上升,因企业可能需要为不同的市场开发不同的产品和技术,而独立研发可能需要更高的投资,这可能会限制小型企业和初创公司的参与。同时,不同的技术阵营可能会发展出不同的技术标准和规则,导致全球技术标准碎片化。从长远考虑,这或将影响技术的兼容性和全球市场的效率。技术扩散也会受到限制,某些地区或国家可能会更难以获取先进技术,进而导致全球技术发展不平衡,加剧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技术差距。”
王奇强调,更重要的是,国际合作或将受到限制,特别是在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研发领域。同时,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生物技术等前沿领域竞争可能会加剧。这就会影响国际间的安全与信任,尤其是在涉及国家安全的技术领域——各国可能会加强对本国技术的保护和对外国技术的审查。
她表示:“因此,技术两极化将对全球技术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既带来新的创新机遇,也带来挑战,如增加研发成本、降低技术互操作性、影响全球技术治理。各国政府和国际社会需共同努力,通过对话和合作,寻找平衡技术发展与安全、促进全球技术合作与共享的路径。”
因此,专家指出,发展中国家应克服技术壁垒和加强技术合作,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注重教育和人才培养,进行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并通过加强技术合作,促进自身技术能力的提升,从而更好地融入全球技术发展体系。王奇对发展中国家具体应当如何操作给出了相应建议:
“应加大研发投入,建立和完善国家创新体系,支持高校、研究机构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提高教育质量,特别是在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领域,通过奖学金、交流项目等方式,培养和吸引高层次技术人才;在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方面,通过合法途径引进先进技术,建立技术转移中心,促进先进技术在本土的应用和发展;还应制定和实施支持技术创新的法律法规,如,知识产权保护、税收优惠等,通过政策引导,鼓励企业采用和开发新技术;与技术先进国家建立合作关系,参与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利用国际组织资源和多边合作机制,获取技术支持;参与国际技术标准制定,提高本国技术标准的国际认可度,建立与国际接轨的产品认证体系,减少技术壁垒的影响。”
她还指出,发展中国家可以用过南南合作、区域一体化、加强多边合作、建立伙伴关系、吸引投融资等方式来加强技术合作。
中俄两国在生物技术交流方面发展迅速。2023年4月,中国黑龙江自由贸易区哈尔滨新区举办中俄生命科学技术产业转化园区成立暨中俄生物技术产业合作发展交流会,进一步促进了中俄生物产业发展升级。哈尔滨新区目前有生物经济方面的企业达到了1348家,初步形成了生物经济产业链的集聚区,下一步黑龙江自贸区将进一步推动中俄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的发展与合作,在哈尔滨片区积极打造“国际生命谷”。
然而目前,扩大生物经济领域国家间合作还存在一系列障碍。王奇指出,首先在政策与法律方面,不同国家在
生物技术、生物资源利用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存在差异,这或会导致合作时的法律冲突和不兼容;而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不同国家的知识产权法律和执行力度不同,这可能阻碍技术的转移和应用;另外,各国生物经济的发展策略和优先领域不同,或导致合作意愿和方向不一致。
专家称,技术差距、资金不足和人才缺乏也会影响该领域国家间开展合作,她说:
“不同国家在生物技术领域的研发能力和技术水平存在差异,或导致合作中技术转移困难,生物经济领域的研究和开发需要大量资金投入,资金不足可能限制合作项目的规模和深度,而专业人才的缺乏或影响合作项目的执行效率和质量。”
此外,还存在着经济市场、社会文化、伦理和信息交流等方面对问题,这些问题都会对生物技术的国际间合作造成负面影响。王奇总结称,为了克服上述障碍,合作各方需加强政策对话,协调法律法规,促进技术交流,增加资金投入,建立信任机制,并通过多边合作平台解决分歧和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