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sputniknews.cn/20231101/1054553293.html
中国科考队启程赴南极建设新考察站
中国科考队启程赴南极建设新考察站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北京11月1日电 据中国自然资源部官微消息,中国第40次南极科考队1日启航,考察队由来自中国80余家单位的460多人组成,工作重点之一是建设新的南极考察站。 2023年11月1日,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2023-11-01T11:27+0800
2023-11-01T11:27+0800
2023-11-01T11:29+0800
中国
南极
南极站
雪龙船
https://cdn.sputniknews.cn/img/101823/76/1018237644_0:180:3382:2082_1920x0_80_0_0_f0f24766149bc30b85fd17e3ed41cd60.jpg
消息称,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队于2023年11月1日从国内出发,2024年4月返回,历时5个多月。考察任务首次由3船保障,“雪龙”号和“雪龙2”号船从上海出发,主要执行科学考察、人员运送和后勤补给任务;“天惠”轮货船从江苏张家港出发,主要承担新科考站建设物资运送任务。考察队由来自国内80余家单位的460多人组成。 本次南极考察的工作重点之一是建设新的科考站。该站位于东南极罗斯海沿岸区域,是中国第五个南极考察站,是继长城、中山站之后的第3个常年考察站,也是首个面向太平洋扇区的考察站,将开展大气环境、海洋基础环境、生物生态等多圈层、多学科的观监测和科学研究工作。建成后预计可接待度夏考察人员80人,越冬考察人员30人。 此外,还将围绕气候变化对南极生态系统的影响与反馈开展调查。依托“雪龙”号和“雪龙2”号船分别在东南极普里兹湾、宇航员海,西南极罗斯海、阿蒙森海及南极半岛临近海域开展生物生态、水体环境、沉积环境、大气环境及污染物分布综合调查监测;依托昆仑站、中山站、长城站开展生态系统、近岸海洋环境、土壤环境、地质环境、大气环境、雪冰环境、空间环境综合调查监测,深入研究南极在全球气候变化中的作用。 在国际合作方面,将开展国际南极科学前沿领域合作研究,实施与挪威、澳大利亚等多国合作的恩德比地航空调查任务,探究南极冰盖接地带这一关键数据空白区域的冰-海-基岩相互作用,支持冰盖物质平衡的精确评估和不稳定性研究。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意大利、韩国、俄罗斯、智利等国开展后勤保障方面的国际合作。
https://sputniknews.cn/20230420/1049716582.html
南极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feedback.cn@sputniknews.com
+74956456601
MIA „Rossiya Segodnya“
2023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feedback.cn@sputniknews.com
+74956456601
MIA „Rossiya Segodnya“
新闻
cn_CN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feedback.cn@sputniknews.com
+74956456601
MIA „Rossiya Segodnya“
https://cdn.sputniknews.cn/img/101823/76/1018237644_182:0:3198:2262_1920x0_80_0_0_b0240fa8dbc99a9b7cca40f69f1d56fe.jpg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feedback.cn@sputniknews.com
+74956456601
MIA „Rossiya Segodnya“
中国, 南极, 南极站, 雪龙船
中国科考队启程赴南极建设新考察站
2023年11月1日, 11:27 (更新: 2023年11月1日, 11:29)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北京11月1日电 据中国自然资源部官微消息,中国第40次南极科考队1日启航,考察队由来自中国80余家单位的460多人组成,工作重点之一是建设新的南极考察站。
消息称,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队于2023年11月1日从国内出发,2024年4月返回,历时5个多月。考察任务首次由3船保障,“雪龙”号和“雪龙2”号船从上海出发,主要执行科学考察、人员运送和后勤补给任务;“天惠”轮货船从江苏张家港出发,主要承担新科考站建设物资运送任务。考察队由来自国内80余家单位的460多人组成。
本次
南极考察的工作重点之一是建设新的科考站。该站位于东南极罗斯海沿岸区域,是中国第五个南极考察站,是继长城、中山站之后的第3个常年考察站,也是首个面向太平洋扇区的考察站,将开展大气环境、海洋基础环境、生物生态等多圈层、多学科的观监测和科学研究工作。建成后预计可接待度夏考察人员80人,越冬考察人员30人。
此外,还将围绕气候变化对南极生态系统的影响与反馈开展调查。依托“雪龙”号和“雪龙2”号船分别在东南极普里兹湾、宇航员海,西南极罗斯海、阿蒙森海及南极半岛临近海域开展生物生态、水体环境、沉积环境、大气环境及污染物分布综合调查监测;依托昆仑站、中山站、长城站开展生态系统、近岸海洋环境、土壤环境、地质环境、大气环境、雪冰环境、空间环境综合调查监测,深入研究南极在全球气候变化中的作用。
在国际合作方面,将开展国际
南极科学前沿领域合作研究,实施与挪威、澳大利亚等多国合作的恩德比地航空调查任务,探究南极冰盖接地带这一关键数据空白区域的冰-海-基岩相互作用,支持冰盖物质平衡的精确评估和不稳定性研究。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意大利、韩国、俄罗斯、智利等国开展后勤保障方面的国际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