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专家多次对中国经济前景表示担忧。当前由新冠疫情引起的全球危机已导致全球需求大幅减少。一方面,由于这场危机与以往的危机不同,是由于非经济原因而造成,似乎只有通过稳定疫情来战胜它。另一方面,尽管中国在抗疫方面比其他国家做得好,但外部需求疲软被认为是不稳定的主要因素,故而对中国出口导向型经济的发展构成威胁。
正因为如此,五月份中国全国人大和全国政协举行“两届会议”时,中国政府并没有为今年的GDP增长设定目标。做出这一决定的原因是,在外部环境不确定的情况下,根本不可能准确地预测增长,因此最好集中精力解决国内问题,包括就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脱贫、扩大社会保障等。稍后中国政府又提出了双循环概念——即让内部和外部市场共同发展。这个概念的细节仍然未知:它有可能作为一条红线贯穿新的五年计划,然后再对其给予详细说明。但现在从中国领导人的讲话中可以看出,双循环概念强调的还是国内市场,国内需求和国内生产的发展。换句话说,在国外市场不稳定以及中国与许多西方国家关系趋于复杂化的背景下,不应该仅依赖全球市场和供应链。现在是释放中国庞大国内市场潜力的时候了。
另一方面,目前的统计数据表明,谁也没有取消出口。路透社采访的专家曾预测,到8月底中国出口将增长7.1%,而进口将增长0.1%。现在的结果是,出口超出预期,增长9.5%,但进口没有达到预期。八月份下降了2.1%。中国8月份贸易顺差为589.3亿美元,虽然这个数字低于7月(623.3亿美元)
这是否意味着中国还 不能放弃旧的发展模式,将经济转向国内消费?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世界经济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姜跃春认为,新冠疫情是其罪魁祸首。中国做好增加进口准备,但其他无法完全控制疫情的国家则没有做好满足中国需求的准备。
姜跃春专家说:“我认为。主要原因是疫情。众所周知,目前在美国、俄罗斯、巴西和印度等国疫情尚未得到完全控制,甚至在有些国家还日渐严重,那么为了控制疫情而采取的‘封城’、‘封国’措施自然也会导致国家的进出口处于停滞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即使中国想要进口可能也做不到。而且从政策方面来看,近年来中国在不断地增加进口额,调整进出口结构,希望在世界经济萎靡的背景之下,能够发挥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作用。事实上在疫情前我们的进口额也确实是一直在上升的。另外,以美国为首的一些西方国家以安全为由,采取技术封锁或出口管制措施,拒绝出售中国想要进口的产品,我想这可能也是一个原因。不过主要原因还是疫情。”
中国仍然是世界工厂。根据联合国统计司的数据,中国在2018年占全球工业生产的28%。在今年冬中国实行“封锁”之际,苹果等全球制造商预计自己的产量将下降,并非偶然。此外,在新冠病毒大流行期间,中国已成为世界上医疗用品和个人防护设备的主要供应商。今年中国上述商品出口增长近三分之一,成为中国出口增长的主要驱动力。这在统计数据中得到了反映。从3-5月的短短两个月,中国出口了706亿只医用口罩。作为比较:去年,全世界仅生产了200亿个口罩。
中国出口规模受许多因素影响。许多国家继续依靠来自中国的必需品。姜跃春专家认为,在全球供应链重新调整之前,中国出口将继续增长。
他说:“多年来中国一直作为世界工厂存在,大量生产中低端产品,尤其是承担了世界贸易中大部分与国民生活相关的日用品。因此在这方面很多国家都严重依赖中国,美国也不例外。虽然当前西方国家意图调整这种产业结构和布局,但是短时间内难以见效,毕竟这种供应链的形成经过了多年的时间。在这种全球供求产业链没有得到充分调整之前,我估计其他国家在初级产品方面对中国的依赖仍然还会很严重。由于这种调整需要一定的时间,今后中国的出口额无疑还会继续增加。”
中国也在努力增加进口。还在2017年中国最大投资公司中金公司(CICC)指出,自2010年以来中国进口每年平均比美国进口增长快6%。因此,根据中金公司的预测,到2022年,中国将在这一指标上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进口国。另一方面,如果不是因为美国发动的贸易和技术对抗,那么这个进程还会更快。根据第一阶段协议,中国已承诺在两年内将自美国的进口增加2000亿美元。然而华盛顿希望通过增加对农产品和能源的购买来实现增长。美国同时又限制中国使用外国高科技产品(例如芯片)。要知道,中国每年进口芯片的金额为3000亿美元,超过石油。最重要的是,中国进口可以在自由市场上增长。外部政治环境的恶化正推动中国走向技术上的独立自主。既然对合作伙伴没有信心,那就要依靠自身力量,这是很自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