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驻德国大使馆消息,李克强在访问欧洲之际在德国《商报》发表了题为《开放合作 互利共赢》的署名文章。文章指出:"中国改革开放的40年,也是中欧合作快速发展的40年。1978年,德国西门子公司在中国上海举办了首届电子和电气技术展览会,成为助推中国改革开放事业的外企先行者。40年来,中欧贸易规模增长了250倍,欧盟连续15年是中国最大贸易伙伴,2018年双边贸易额达到6821.6亿美元的历史新高。中国也多年保持欧盟第二大贸易伙伴地位。现在,双向人员往来每年已接近800万人次,每周有600多个航班往返中欧两地。相信这些数字还会变得越来越大。"
李克强指出,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上,只会越开越大。越来越多的欧洲企业正在成为中国新一轮改革开放举措的受益者。前不久,德国巴斯夫集团宣布在中国广东投资100亿美元建设独资生产基地。荷兰安智银行将与北京银行共同出资30亿元人民币设立中外合资银行,其中荷方持股51%,这是中国第一家外
资控股银行。中国全国人大会议刚刚审议通过的《外商投资法》是一部体现中国新时代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基础性法律,有利于更好保护和吸引外商投资。中国愿同欧方推进双向开放,为双方企业加强合作打造公平、公正、一视同仁的营商环境。此次中欧领导人会晤期间,双方将围绕加快中欧投资协定谈判(BIT)的时间表和路线图积极对表,共同推动中欧地理标志协定谈判取得显著进展,举行第四次中欧创新合作对话。中国希望通过这些努力,培育中欧合作的新抓手和新亮点。
李克强表示,中欧既是互利共赢的经贸合作伙伴,也是维护世界和平稳定的同行者。中方高度重视中欧关系,视欧洲为世界的重要一极,始终坚定支持欧洲一体化进程,希望看到一个团结、繁荣的欧洲。无论形势如何变化,这一点都不会改变。中国对欧洲未来的发展和中欧合作的深化充满信心。
李克强强调,面对当前国际形势中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保护主义、单边主义、逆全球化思潮抬头,中欧应当以全球视野、战略高度和理性思维,共同维护多边主义和自由贸易体制,共同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共同应对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旧问题和新挑战,为不确定性日益突出的世界注入稳定性。
李克强还表示,中方愿同欧方在维护气候变化巴黎协定、推进可持续发展、坚持伊核全面协议、打击恐怖主义等广泛领域继续开展合作,在推进世界贸易组织改革等问题上加强交流,凝聚共识,充分照顾各方的利益关切,推动世贸组织更好维护大多数国家的利益。
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将于4月8日至12日赴布鲁塞尔举行第二十次中国-欧盟领导人会晤,赴克罗地亚举行第八次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晤并正式访问克罗地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