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似主张已经有人提出过,而且是那些最不倾向马克思主义的人们所提出的。例如,中国最大高科技公司阿里巴巴集团总裁马云表示,大数据在未来几十年内可能使计划经济复活,计划经济将非常高效。马云说:"过去的一百多年来一直觉得市场经济非常之好。"因为只有在自由市场的条件下,才有所谓的"无形之手"。也就是说,市场机制本身调控整个体系。而在计划经济的条件下不可能最有效地配置资源。 但马云认为,在未来30年内"计划"在经济中的角色可能上升。因为借助人工智能进行大数据分析将有助于高效作出资源配置优化决定。这样,计划经济的主要缺陷将得到消除。
冯翔教授也提出了相似的意见。他认为,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应该落入私人机构手中。如果人工智能处于市场力量的控制之下,那么将出现大数据的寡头垄断,这样就会出现新的寡头,把机器人所创造的所有财富私有化。人们被从就业岗位中排挤出来,不可避免地沦为社会的"局外人"。
从另一方面来说,在计划经济的条件下或者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不仅可以公平分配资源和生产要素,还能公平分配所创造的附加值。这样,马克思主义在数字化的21世纪可能获得新生,为人工智能派生的许多问题提供解决方案。
因人工智能而出现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处理因引进机器人而失业的劳动力的问题。按照麦肯锡全球研究所(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的研究数据,到2030年,全世界将有8亿人因生产和工作过程自动化和机器人化而失去工作。如果实行无条件基本收入(Unconditional Basic Income)制度,问题可以得到解决。这意味着需要向全国民众发放同等数额的金钱,不管个人的收入水平如何,且无须完成工作。对于因机器人化而失业但无法快速改行找到新工作的人来说,这将是一种独特的补贴和安全枕。
目前只有芬兰在开展相关试验。试验于2017年初开始启动,将在2018年12月31日结束。现在要评判试验的成功程度还为时尚早。但芬兰当局已经宣布,没有延长试验的计划。
冯翔教授认为,人工智能在大多发达国家的发展尤其快,但他们反对发放无条件基本收入,这部分是因为市场控制着资源分配。而在计划经济的条件下,就不会出现这个问题。从另一方面来说,可以依靠裁减工人来筹措发放无条件基本收入的资金,因为已经无须再为工人们支付保险金和退休金了。此外,机器人化有助于降低生产花费,因此可以把闲置资本放在满足社会需要上,而计划体系有助于公平分配这种资本。
但一些专家认为,人工智能过度整合在国家手中可能是有害的。要知道世界在这个领域进步的主要发动机不是学术研究所,而是私人集团,这不是无缘无故的。即便是在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大量主要工作都集中在四个著名公司手中,它们分别是阿里巴巴、百度、腾讯和科大讯飞(IFLYTEK)。互联网观察家刘兴亮告诉俄罗斯卫星通讯社记者,人工智能不可能掌握在某一个公司手中,甚至是一个国家的手中。
他说:"世界上本来就没有绝对的公平,而且任何一项新技术、新产业诞生后都不可能掌握在每个人手中,也不可能完全掌握在国家手中。人工智能不可能完全掌握在国家手中,而且也没有必要完全掌握在国家手中。如果是这样的话,那我们岂不是又回到了计划经济时代?我们的市场经济体制发展也就"一夜回到解放前"了。人工智能对社会的促进和帮助力量比互联网要大得多,会涉及到各行各业,没有必要让国家完全管控,政府不可能事无巨细地参与所有领域,只要将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基础产业管理好就可以了。我认为不能将国民经济全部交给人工智能,只能将其作为一种辅助手段。不仅是人工智能,区块链也不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