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北京的太阳很足,雾霾也变少了。很难说,是否是政府刻意而为。不管怎样,今年两会的主题之一是生态。
媒体关注的另一个题目是《立法法》。该法律草案限制各部位和地方政府机构出台限制公民权力并增加其义务。目前,此类法规应完全以地方法为基础。
有关这一问题,首都出台的每周四天工作日限制汽车出行的规定成为一大案例。一方面,北京政府的此项规定是可以理解的,确实有必要改变堵车和空气污染的现状。但另一方面,车主们也有权提问,每周都有限行日是否限制了他们的个人私权。
再有,限制动用自己资产以及北京的购车摇号也是关注的内容。换句话说,首都居民即使有钱,也无法随便购车,他首先要摇号搞到车牌子。在广东省深圳市也有类似的车牌摇号制度。其目的也是为了限制购车潮,“防范交通工具数量剧增、堵车和混乱”。
《立法法》出台后,类似的地方法规只有当地人大才有权拟定。而政府令仅具有临时特性,并在紧急状态下推行。当然,在现有情况下,将“临时规定”变成法律也不是什么复杂的事情。但毕竟,针对地方政府还是有了某些限制。
中国国务院总理在3月5日人大开幕上的报道,世界各大媒体都进行了快速报道。其中涉及7%的增长率、外贸总额和国防预算等等。其实,经济增速放缓也是可以理解的。要知道,对现代中国来说,不惜任何代价谋增长并不是目标,重要的是高质量和可持续的发展。
当然,世界媒体对外长王毅的新闻发布会也充满期待。他们注意到,外长首先回答的是有关中俄关系问题。而且,王毅还对这一问题做出了详细的解释。再有,发布会上还涉及到中国与朝鲜领袖会晤、伊朗核问题及中美关系等问题。
反腐也是一个重要的话题。两会期间给出了具体的“老虎苍蝇”一起打的信息,内容有行贿款数字和遭调查的官员数量。
在中国举行两会背景下,西方学者针对中国的非正式讨论主要集中在沈大伟( David Shambaugh)教授在《华尔街日报》发表的文章上。他指出,两会规模显示的不是现代中国的实力,而是虚弱。他认为,习近平主席力图不成为中国的戈尔巴乔夫,但其政治或以这种方式告终。
沈大伟断言,中国共产党正处于权力的末期阶段,一段时间后,世界或成为这个国家政治动荡的见证者。他还指出,中国开展的反腐攻势正恶化官员、商人和军人的社会地位。这对经济形势产生了影响,滋生无所作为的氛围,从而在经济中累积出各种问题。
中国官方媒体对沈大伟的说法做出了反应,认为他想通过这种方式来吸引西方受众的“眼球”。中国评论员认为,沈大伟的悲观看法没有依据,中国社会依然保持着稳定,并对未来充满了信心。
(“今日俄罗斯”国际新闻通讯社、俄新社(专线和网站)记者阿·叶菲莫夫为“卫星”网撰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