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绝大多数地区已有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出现新的冠状病毒感染病例。武汉是今年年初冠状病毒传播的中心,现在已经平静下来,生活恢复了正常。影院、饭店、水上乐园都已开始运营。当然,他们并没有完全放弃先前的防疫措施:去公共场所需要出示绿色健康码并接受体温测量。但总的来说,目前尽量避免诸如自我隔离以及保持社会距离等严格的限制性措施。
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到2020年底中国将是唯一一个经济表现出积极态势的大国。中国政府特意没有为今年的GDP增长设定目标。目前大多数专家的共识预测是,中国经济的年增长率约为1.5%。不过,考虑到中国从商业活动中复苏的速度,最终结果可能会超出预期。例如,摩根大通(JP Morgan)已经将其对2020年中国经济增长的预测提高到2.5%。
今天中国面临的最大不确定性和风险来自其他国家。首先,在中国出现“输入”感染的风险程度取决于世界其他地区抗击新冠疫情的成功程度。此外,中国仍然依赖出口和投资作为经济增长的关键贡献者。顺便说一句,与服务部门相比,更逊色的制造业的PMI的部分原因就是出自这一问题。到今年年底,几乎所有最大的中国产品进口国都将面临经济下滑。美国降低8%,欧盟减少7%,日本降低6%,印度和澳大利亚也都减少5%。当然,现在中国的出口订单正在增长。但这是由于延期了的需求和履行旧订单的义务,这些订单在中国禁运期间被暂停。但从长远来看,其他国家经济的下滑将不可避免地影响对中国产品的需求。正如山东社会科学院国际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刘晓宁在接受卫星通讯社采访所说,由于中国参与全球经济的程度很高,这无疑将影响中国GDP的增长。
刘晓宁专家解释说:“毕竟经济不是完全独立,我们与其他国家的经贸往来也比较密切。众所周知,政府当前提出了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我想这也说明了外部环境较差给中国经济所带来的影响。消费、投资和出口是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三个因素都很重要。过去可能由于我们一直在发展对外经济,所以出口在内增长中所占的份额一度很高。那么当前我们提出了‘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除了是受包括美国、疫情等外部大环境因素的影响外,也是基于未来长远发展、立足自己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来部署的新战略方针。”
这种过渡在不久的将来会成功吗?刘晓宁专家认为,中国多年来一直以世界经济和供应链的全球化原则为指导,因此不太可能迅速用内部驱动力代替外部增长驱动力。
刘晓宁说:“就国内消费是否能够取代出口和投资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而言,我个人认为这可能还是需要一个过程,短期内不太现实。而且我们提出‘双循环’的战略并不表示今后将完全封闭,经济开放发展的大方向还是不会改变的。”
尽管如此,中国将不再像从前那样主要依靠外国技术,不再依靠外国投资和出口市场。 《中国制造2025》计划并非毫无道理地规定,到指定时间中国应在半导体、生物材料、量子计算等领域提供70%的本国产品和技术。 到2030年实现基础技术完全进口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