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有意在全球供应链中排挤中日韩

© AFP 2023 / INDRANIL MUKHERJEEНадпись "Сделано в Индии"
Надпись Сделано в Индии -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关注
印度试图将美国在亚洲的公司诱使到本国市场来。印度有意利用大流行疾病所造成的世界生产和贸易关系恶化的局面,扩大自己在全球供应链上的存在。

Китайцы в Индии -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印度鲁莽调整外资政策不会影响印中关系长远发展
4月份,印度政府通过自己的在美国的管道,同时通过国外使团已与1000多家在华有生产的公司进行了联系。向他们表示,如果迁往印度市场,将为其提供各种优惠。匿名印度官员向彭博社通报了这一信息。印度媒体对此也做了大量转载,其中包括《经济时报》。从报道中可以看到,莫迪总理明确希望,借助于潜在的美国伙伴,来提高亚洲第三大经济体在全球生产链和供应链上的作用。
成都世通研究院执行院长龙兴春在接受卫星通讯社采访时,对印度向美国在华企业提供同等替代条件的机会评价不高。

他说:“关于美国在华企业迁往印度的问题,我认为更应该关注这些企业对中国和印度的投资环境以及发展前景的评估,因为企业家需要对企业的盈亏发展负责。近年来中国产业在进行升级转型,确实有部分企业需要转移出去,其中不仅包括外资企业,也包括中国本土公司,这都是正常现象。不过哪些国家可以成为企业迁移的目的地,还要取决于当地的投资环境和市场容量。就印度而言,之前富士康和苹果等大公司在当地的庞大投资计划最终都没能落实,不少来自美国、日本、韩国的外资企业在印度的经营也非常困难,可以说印度本身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只有改善投资环境才有可能吸引到这些企业。然而目前来看,印度的土地政策不理想,劳工的技能和效率低下,政府办事腐败,基础设施落后,电力经常供应不上,交通运输也不够便捷。再加上印度没有形成像中国这么完整的产业链,因此尽管印度的制造业近年来有所发展,但是远远不能够与中国相较。”

暂时还不清楚,美国公司对印度企业迁移建议有何反应。俄罗斯国际关系大学专家叶卡捷琳娜·阿拉波娃在接受卫星通讯社采访时指出,在争取投资方面,印度市场远不能和中国市场相竞争。

她说:“目前,中国市场的比较竞争优势结构正发生巨大变化。廉价劳动力已不再是紧迫的事情。进入中国的投资,或者是为了寻找技术、追求快速发展的技术领域,或者是为了进入消费潜力不断增长的容量巨大的市场。如果公司投资,是为了拥有中国的消费者,那么他们是不会从那里离开的。”

Мужчина в защитной маске на фоне табло с котировками ценных бумаг в Гонконге  -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中国复苏将拉动很多国家的经济
如果这些公司是为了生产后向第三国、首先是向美国出口,那么它们可能从中国市场离开,去寻找更优惠的条件。但需要指出的是,印度的竞争力令人质疑。比如,在冶金领域,印度很难说有什么前景。信息技术、医疗方面是可以的。这方面印度有某些强大的竞争优势。此外,对于轻工和食品工业领域的公司来说,转向是为了获得资源和廉价劳动力。中国正失去这方面的优势,印度有这方面的优势,但我不觉得,它比越南更有竞争力。纺织和食品工业公司,更多的要去越南,越南要比印度更有吸引力。
在亚洲的企业寻找新的本土生产地点,其实早在中美贸易战背景下就已经开始了。其结果是,中国有外资参与的公司,已将自己的生产转移到东南亚地区了。其中,包括去越南、柬埔寨和泰国。
外国专家承认,在全球供应链形成阶段,印度在提供本国市场方面,毫无疑问输掉了竞争力。目前,从各方面看,它在试图弥补失去的机会。其中,有意将日本和韩国在华准备离开的生产企业吸引过来。值得一提的是,日本已拨出22亿美元,为本国公司在大流行经济危机条件下的多元化提供援助。
据专家龙兴春预测,在加工工业领域,印度最少10年内,不会有很大的作用。这点对其在全球价值供应链中成为重要一环造成限制。

他说:“我认为短期内对全球价值链产生影响的可能性非常小。因为基础设施落实是严重制约印度经济发展和外商投资的一个最重要原因,而且印度国内虽然人口庞大,但是收入水平较低,没有形成强大的购买力市场。另外,印度政府和整个社会对外国企业抱有杀鸡取卵的态度,担心外资把印度的财富赚走。所以印度的投资环境若是无法得到改善,那么他想要进入全球价值链是非常困难的,我个人认为至少在十年内印度在制造业方面不会有很大的作为。不过印度可以朝着这一方向努力,将其作为改革的动力。只是我个人短期内不大看好印度落实政策的前景,从宏观层面来看中央政府确实有不少计划,但是具体到地方官员去落实则比较困难。”

显然,目前局势下,印度在寻找机会,在触及外国公司土地利用和劳动关系利益领域,实施已经停滞不前的改革。长时间里,这些领域的法律空白,一直让投资者望而却步。莫迪总理第二任期,暂时被全面抗议和前所未有的经济增速放缓所累。

新闻时间线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