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7月13日,德国政府发布首份“中国战略”,其中宣布将减少在“关键领域”对中国的依赖,包括医药、电动汽车用锂电池、芯片制造必需元件等。
这份“中国战略”的封面图是中国围棋。德国外交部网站介绍称,围棋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棋盘游戏之一,“与国际象棋不同,围棋的目的不是将死对方,而是获得有利的地位并捍卫‘自由’”。
这份战略肯定了中国在经济发展、减少贫困方面的成就,称中欧都从双边关系中受益,但指责“中国的经济政策旨在减少自己的对外依赖,同时增加其他国家对中国的依赖;在外交政策方面,中国正在采取更具进攻性的立场,并试图重塑现有的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
德国政府在处理对华关系问题上追随美国
针对德国政府此次出台“中国战略”文件的背景,周戎表示,当前德国政府是三党联合执政,总理朔尔茨不仅代表自己所在的社会民主党的利益,也要代表其他政党尤其是绿党的利益。因此很多议题在德国政府内部首先需要进行协调,包括对华政策在内的对外政策在制定时也会遇到一些难题。
关于报告发布的时间点,他指出,值得注意的是,德国的“中国战略”报告发布在美国国务卿和财政部长访华之后。我认为这反映出德国看到了政策缝隙,即在美国对华政策内紧外松、不断加大与中国高级官员互动力度的情况下,德国同样可以与中国发展关系。从这一角度来看,德国政府的政策也有追随美国的一面。
专家认为:“我们可以看到,德国政府在首份中国战略中肯定了中国在经济发展、减少贫困方面的成就,称中欧都从双边关系中受益,这说明德国承认中国的强大,认可中国的经济腾飞,也能意识到中德合作是相互受益。但另一方面,德国又表现出了警惕和疑虑,不相信与中国能够创造互利共赢,担心在某些领域若过分依赖中国可能会受制于人。这显然是对中国政策的误解,完全是庸人自扰的行为。”
周戎表示,总体上看,德国首份中国战略报告仍沿袭了德国政府内一些人对华不友好的政治倾向,对华负面内容多于正面内容,希望德国政府在对华政策的执行层面多一些友好与合作的行动,少一点恶化关系言论,增加一些恢复友好关系的气氛。
就德国政府“中国战略”,中国驻德国大使馆发言人13日立即表明了中方的立场。发言人表示,中方希望德方理性、全面、客观看待中国的发展。德国当前面临的很多挑战和问题并非是中国造成的,中国是德国应对挑战的合作伙伴,而非对手。将中国视为“竞争者和制度性对手”不符合客观事实,也不符合两国共同利益。以意识形态为导向看待中国和制定对华战略,只会加剧误解和误判,损害双方合作与互信。
德国企业将看到扩大在华经营的前景
根据德国联邦统计局的数据,2022年中德双边贸易额达2980亿欧元,同比增长21%。中国连续第七年成为德国最重要的贸易伙伴。德国是中国在欧洲地区的第一大贸易伙伴、第一大外资来源地和重要的投资目的地。2022年德国对华投资25.7亿美元,同比增长52.8%。
此外,中国德国商会今年表示,对大多数德国公司而言,中国市场仍然非常重要,大部分在华德企仍然对未来发展持积极态度并愿意继续扩大其中国市场份额。
周戎表示:“不可否认,目前国际上确实出现了能源依赖和技术被卡脖子的情况,但中德合作不是这种性质,德国政府的担心是没有必要的。去年朔尔茨访华,德国派出了大型经济代表团随行。考虑到德企在中国市场获益最大,今后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德国政府和企业家在对华认知方面的差异还会越来越大。”
专家认为,德国政府对企业的控制力有限,对于企业的在华投资也无法干预过多,只能是原则上制定一些政策方针。
周戎说:“至于德企能否坚持在华投资,我认为关键还在于中国要持续完善投资营商环境。另外,即使有德企离开中国市场,比如转移到东南亚或印度,但终有一天他们会发现这些国家的基础设施环境不如中国,到时这些企业可能会再次重回中国市场。所以在这一问题上,我们也需要有一定耐心。毕竟德国政府和中国德国商会做过调研,显示德国企业在华的运营和盈利情况良好。”
中国德国商会6月公布了一项由288家在华德企参与的调查结果。结果显示,有55%的德企计划在未来两年增加在华投资,比去年增加四个百分点。60%的德企希望在脱碳、智能制造和移动出行方面与中国加强合作。
针对中德的经贸关系,中国驻德国大使馆强调称,两国经贸等各领域务实合作是互惠互利、优势互补的关系,对双方都是更大的发展机遇,而非风险。当前全球稳定和经济复苏的最大风险是推动分裂对抗和脱钩断链,将正常的合作泛安全化、政治化。基于意识形态偏见和竞争焦虑而强行“去风险”,只会适得其反,人为加剧风险。双方应通过不断增进政治互信,推进双边关系“去风险化”。
西方已意识到与中国“脱钩断链”不现实
德国总理朔尔茨7月13日在推特发文称:“我们将继续与中国合作,无论是在经济上还是在气候保护方面—中国战略为我们的关系提供了新的框架。”他强调,对华战略的目标不是与中国“脱钩”,“但我们希望在未来避免严重的依赖”。
去年11月朔尔茨首次访问中国。访华期间,朔尔茨表示,德国坚定支持贸易自由化,支持经济全球化,愿同中方继续深化经贸合作,支持两国企业相互赴对方开展投资合作。
此后,两国高层一直保持密切接触。上个月,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强在柏林总理府同德国总理朔尔茨共同主持第七轮中德政府磋商,双方在先进制造业、创新、环保等领域达成十多项合作协议。朔尔茨当时表示,德方无意同中国“脱钩”,并寻求与中国建立更多元、平衡的贸易关系。而对于一些国家提出的所谓“去风险”论调,李强对德国工商界代表强调,不合作才是最大的风险,不发展才是最大的不安全。
专家认为,德国此次发表的“中国战略”与朔尔茨去年访华的表态不矛盾。周戎说,当时朔尔茨也明确表示,在一些领域基于国家安全考量不愿与中国展开合作。应该说报告与朔尔茨上次的表态基本一脉相承。目前中德在很多重大问题上存在矛盾,包括在人权问题、香港问题、台海问题、南海问题和新疆问题上都有不同的看法。但不管怎样,德国的一条基本路线是“不与中国脱钩”。
周戎表示:“过去美西方强调与中国‘脱钩’,指的是在所有高技术领域都不与中国进行合作。现在看来,这一立场产生了细微变化,开始转为在涉及国家安全的高科技领域‘去风险化’。当然,所谓涉及国家安全的定义存在他们的主观看法。但这一转变说明,美西方认识到与中国‘脱钩’是不可能实现的。”
在德国公布文件前不久,中国商务部部长王文涛7月11日会见德国机械设备制造业联合会主席霍伊斯根、德国思爱普公司首席执行官柯睿安。王文涛表示,中德互为重要的经贸合作伙伴,互信是中德合作的基础。“去风险”不应政治化和意识形态化,更不能导致脱钩和“去中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