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愿意与中国竞争与合作,但不寻求冲突。美国扭转了在全球影响力下降的趋势,在与中国的竞争中正处于通往胜利的最佳状态。拜登在众参两院的年度国情咨文中几次提到应对中国的政策。
然而,他并没有提出什么新东西,更没有表明美国愿意恢复和重启对华关系的具体建议,虽然在他的讲话中没有针对中国尖锐、严厉的措辞。 这背后,可以看出美方不想进一步恶化对华关系,不想惹怒它,免得遭报应报复。
美国总统在谈到外交政策时,在极少数国家中提到了中国。 当然他也提到了乌克兰,提到了与地震、巴以冲突以及朝鲜问题有关的土耳其和叙利亚。俄罗斯政治分析家米哈伊尔·别利亚耶夫告诉卫星通讯社,在此背景下,拜登对中国如此关注反映了北京在多极世界中的重要作用。米哈伊尔·别利亚耶夫说:“中国一直是美国关注的焦点。中国在世界政治中的分量也很明显,中国正在逐渐排挤美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主导地位,包括在经济和全球影响力等方面。对于美国来说,主要让其不安的以及主要竞争对手是中国。 其他国家被拜登点名是出于当前形势的考虑,而中国是美国一直极其关注的对象。”
中国传媒大学国际关系研究所杨勉教授在接受卫星通讯社采访时指出,中国因素对美国政府政策的形成有很大影响。杨勉专家说:“中美关系是当今国际关系中最重要的关系。近年来美国一直对中国进行遏制围堵,中美关系也长期处于比较微妙的紧张状态。在这一背景下,拜登在年度国情咨文演讲中谈及中国议题,是意料之中的事情。美国当前将中国视为主要的竞争对手和打压对象,认为中国想要超越自己,并且自己面临的主要问题也是中国。所以无论是美国政界还是舆论界炒作中国议题的频率都很高,包括所谓的未来战争、科技竞争、经济脱钩等。总体上美国国内的对华气氛比较恶劣。目前中美关系正处于比较困难和脆弱的阶段。因为美国一方面口头上表示一个中国政策没有改变,坚持与中国保持对话等,另一方面又采取各种方式遏制中国的发展。为了应对美国的对华战略,中国方面也同时做好了两手准备。”
拜登呼吁,面临全球诸多严重挑战的美国,为了赢得与中国的竞争,美国人应该团结起来。然而,在郑安光看来,借夸大"中国威胁论",他不会解决美国的内部问题。郑安光专家接着说:“目前美国国内社会矛盾严重,政治分歧不断,尤其是两党间的分歧凸显。在这种情况下,美国试图借助外部压力,比如通过炒作中国威胁来实现内部的团结,我认为这可能是他的一个想法。但是这种想法显然是无法实现的,因为美国提出所谓的中国系统性挑战,只不过是为了维护自己霸权地位而进行的有力炒作,或者说是虚构的一个目标。另外,美国国内政治分歧的产生是基于政治制度和社会多方面的影响,以及国内问题深层次的矛盾,这不是靠炒作外部所谓威胁能够化解的。”
如果美国的主权因中国受到威胁,美国将采取行动保护国家。我们做到了,拜登总统说。米哈伊尔·别利亚耶夫认为,这里指的是中国气球事件。不过在中国气球被击落后中国国防部长魏凤和拒绝与美国国防部长奥斯汀通话。
米哈伊尔·别利亚耶夫说:“这直接表明,中国已经将自己视为国际社会的领导者之一,并且在地缘政治格局和架构方面是一支独立的力量,并认为可让美国在大政治中分清谁是谁非,并回答中国未来是否有权发射民用气球的问题。中方与美方保持沟通渠道畅通,呼吁负责任的危机管控,同时强调信任和平等的重要性,但美方对此视而不见。”
美国已经拒绝将气球残骸交给中国,尽管对它的调查结果尚未获得,更没有公布。这只能证明美方公然利用该事件升级双边关系紧张的假设是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