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的“印太经济框架”,是美国试图为今年公布的印太战略添加某些经济上的内容。此前,华盛顿推动的从印度洋到太平洋的“自由”、“民主”统一空间,并未得到美国亚洲盟友的应有回应。换句话说,美国主导亚太地区和对抗中国的政治和军事构想,并没什么效果,因为对大多数亚洲国家来说,中国仍是主要贸易伙伴和地区经济动力。
“印太经济框架”应向美国在亚洲的盟友表明,不必沉迷于中国:美国将给出替代方案,你只需按照华盛顿的地缘政治利益行事即可,不要担心搞坏与北京的关系。但实践中,IPEF暂时没有任何具体内容。正如美国商务部长吉娜·雷蒙多所言,这并非是传统意义上的贸易协议。框架协议将更为宽泛,而更主要的是,各国可选择那些对自己适合的条款。这意味着,参与方无需承担所有责任,如果某些条款对他们来说是不合适的。美国贸易代表戴琪在评论众议院信函时,拒绝回答台湾是否将被纳入IPEF,仅声明称,暂时还未审议经济框架参与方组成。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员沈世顺在接受卫星通讯社采访时指出,一方面,缺少具体内容,原因是美国政府在努力避免明显的脱离“一中”政策。中国不反对第三国与台湾保持经济合作,如果不推动所谓的台湾“独立”思想的话。
他说:
“美国一直以来都是说一套做一套,一方面称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不支持台独,另一方面又暗地做支持台独的事情。目前来看美国在政治层面应该不敢太明目张胆,可能也仅是利用所谓经贸关系手段,变相将台湾纳入印太经济圈。中方不反对台湾与其他地区和国际组织展开民间经贸往来,但是如果以官方形式来进行这些活动,包括通过经济活动达到某些政治目的,则显然有悖于一个中国原则。美国政府还是应该谨遵中美建交原则和三个联合公报。”
另一方面,美国没有太多可能,为与亚洲合作填充某些具体内容。美国单方面从跨太平洋伙伴关系退出(TPP),且不想再返回。华盛顿在中期选举期间纠结于内政问题,主要面临的是创纪录的通货膨胀,不断增长的社会风险。像此前美国政治家们所建议的重回国际贸易协定,将使美国人失去就业机会,从政治上看是不可能的。而中国在填充正在形成的真空。北京已提交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中国是亚洲第二大经济协定的参与国。对东盟国家来说,中国早已是最大的贸易伙伴。况且,这些国家是中国产品的主要销售市场。
有时,美国的印太战略被称为创建“亚洲版北约”战略。也许,华盛顿确实在利用检验过的方法,去拓展自己在本地区的影响力。但有一点很重要,北约国家对美国的经济依赖,要比对中国的依赖更重。同时,甚至欧洲也明白,美国在推动自己的利益,并不那么考虑欧洲伙伴们的需求。比如,美国呼吁拒绝俄罗斯天然气将导致怎样的后果,毕竟,俄罗斯天然气占欧洲需求量的50%多。专家沈世顺指出,实践表明,冷战思维正导致灾难性后果。
他说:
“就当前的乌克兰局势而言,中国向来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本着客观公正的态度,独立自主做出判断,并遵守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中方提出命运共同体,希望世界能够走上富裕、幸福与和平的康庄大道。然而总有国家持冷战思维,我们可以看到很多战争都是由超级大国挑起,制造了多起混乱局面,甚至可能还做出一些反人类的事情。比如关于从乌克兰发现的美国生物实验室,我认为美国更应该对此做出解释。”
当然,台湾对美国来说非常重要,哪怕从供应最为先进的电子组件看。这些组件,用于美国的微电子工业,甚至美国军工综合体。但另一方面,美国在努力降低对亚洲市场的依存度。为此,美国正制定创新和竞争法案,拟拨出520亿美元发展自己的芯片生产。专家沈世顺指出,因此,美国针对台湾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还将继续,华盛顿不应向台湾官员发出错误信号。
他说:
“当前中国的战略主动权都掌握在自己手中,其他反动势力无论以怎样的手段破坏中国的统一,都是不可能实现的。当然,对于美国的行为中方无疑要坚持反对。而且拜登总统与习主席通电话时多次强调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既然言语上有所表示,那么行动上也应该保持一致,推动中美关系朝着稳定的方向发展,而不是向台湾当局发出错误信号。”
美国政策的有效性正在动摇。原因在于,美国一方面对伙伴提出相当严格的政治要求,同时,又不想与他们分担经济上的责任。比如,通信网络方面放弃中国设备。美国很多盟国在建设上一代电信基础设施时,曾寄希望于中国设备,替换需要数十亿美元的支出。很多国家根本没有这笔资金,而美国又不提供帮助,只是在威胁终止情报交流合作。“美国重返亚洲”政策的有效性,将首先取决于美国是否能够为本地区的伙伴们提供现实的有经济内容的倡议,但实际看,华盛顿暂时还没有这方面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