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行动计划”,是特朗普执政期间通过的反华文件。根据文件内容,美国科研机构,应仔细检查自己的员工,是否与中国研究机构有关系,其中包括与中国的军工综合体。华裔美国人备受关注,他们被怀疑与中国同行有非正式关系。其结果是,美国大学研究人员,很难获得国家资金支持,尤其团队中有华裔工作者。
特朗普政府采取这些必要措施的依据是,北京似乎在国家层面对美国的技术和知识产权积极实施非法转移。美国政府在科技领域通过的反华措施借口之一是中国的“千人计划”。中国以此有意从国外吸引人才,尤其是华人。中国政府的想法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根据美国智囊中心“马可波罗”的统计,10名华裔中有9人在美国获得高等教育和科学职称,在美国工作时间超过5年。这样,“千人计划”本身,是为了给华裔科学家创造不低于美国的科研条件。同时,他们没有语言障碍,对社会文化环境更为熟悉,而且,为祖国工作也是促使他们回国的额外激励因素。
而美国认为,中国行动中含有某种“险恶”用心。似乎,北京关注那些在美国科研机构工作的华人,目的是获取美国的技术和现代研究成果。换句话说,美国认为,这些科学家利用美国资金从事科研,然后将其转交给中国。联邦调查局局长指出,每12小时,都启动某项针对中国的调查。在“中国行动计划”框架下,数十位科学家遭到护法机构的指控。
有时,美国人也被怀疑“双重游戏”。比如,哈佛大学的查尔斯·利伯教授,被指控在获得联邦科研资金时隐瞒与中方的关系。但很多送交法庭的案件常常被驳回,原因是证据不足、调查和收集证据时未遵守程序。比如麻省理工学院的陈刚教授被判无罪,尽管如此,教授的声望遭到破坏,原因仅是他是华人。
南京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副教授龚洪烈在接受卫星通讯社采访时指出,“中国行动计划”的目的是不惜任何代价遏制中国的科技发展,但最终,首先打击的是美国人自己。
他说:“这种扩大化的行为无疑对两国科技合作,包括美国的科技发展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与该计划相关的著名案例是美国麻省理工大学(MIT)知名华人教授陈刚被捕,时隔一年经过大量调查后,其最终被证明无罪。应该说美国试图以科技脱钩的方式打击中国的发展,包括提出‘中国行动计划’,结果是使美国自身遭受较大损失,特别是对亚裔科学界和与中国合作的科学家的伤害。两国的科技合作有自身内在逻辑。长远来看科技的发展具有扩散趋势,通常最尖端的科学技术都是由最发达国家或者最有能力规划科技发展的国家实现的,在已有的规模基础上,两国的科技合作将带来积极的正面促进作用。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作为科技发展的后来者,受益于改革开放。美国这种对科技合作的打压,实际上反而不利于美国继续保持自己在科技领域的领先地位,毕竟科学研究是开放式的体系。虽然在合作过程中,不可避免可能会出现个别负面案例,但是美国将其扩大化成普遍现象,显然是错误做法。不过在这其中,政客可操纵的空间确实非常大。”
现在,美国司法部公开承认,“中国行动计划”没能解决实质问题,仅是一种“短视”的表现。另一方面,美国拒绝对外国科学家停止调查,并将该计划扩大到其它美国认为的不友好国家。美国国家安全总检察官助理迈特·奥尔森列出的国家有俄罗斯、伊朗、朝鲜和中国。这些国家在知识产权领域将遭受调查。奥尔森指出,此项战略,将针对具体威胁。事实上,从美国角度看,威胁范围将变得模糊。这意味着,相关机构将获得更多的资金,以应对想象中威胁。
2月初,美国众议院通过法律草案。根据该法案,美国将为科研和国内生产发展投入3000亿美元的资金。其中,法案计划拨出520亿美元的半导体生产企业科研和补贴资金。此外,还将拨出450亿美元的课题费和贷款,支持供应链的稳定性。由此,如果法案得到通过并成为法律,这将是美国对抗中国科技影响力的最为坚决的国家支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