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光阴:中国的成就,印度的经验

七十年前,中国和印度大约同一起点开始发展。经济总量、社会经济状态类似,但两国选择了不同的发展道路,印度走的是民主发展模式,而中国选择的是带有市场要素的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之路。70年后的结果说明:中国模式要更加有效。
Sputnik

《印度时报》援引马迪森计划(Maddison Project)测算指出,1950年前,印度某些指数甚至要比中国强。印度的人均收入是619美元,而中国是439美元。印中的人类发展指数(HDI)分别是0.163和0.160。但到1980年,两国的差距开始拉大。印度当时的人均寿命是54,受教育程度是43%,而中国分别平均是64岁和66%。

《印度时报》承认:人力资源和社会领域发展是中国的最重要成就。即使在困难的大跃进和文革期间,中国也高度关注普通教育体系、卫生健康和基础设施的发展。与此同时,据联合国数据,印度53%的家庭迄今甚至还没有厕所。70年时间里,两国在社会福祉和居民享受基本卫生基础设施方面已经形成了巨大的鸿沟。

外国投资者逃离印度,但印度又不想获得中国帮助

社会福祉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经济的发展水平。尽管印度走的是"西方式"民主道路,而中国维持自己的中共占主导地位及市场机制共存的政治体系,但中国确实要更有效率。根据世界银行"2019年营商环境报告"(DOING BUSINESS 2019),营商气候吸引力方面,中国在世界占第46位,而印度是77位。印度的民主模式遭遇前所未有的阻碍正常发展的官僚主义。俄罗斯科学院世界经济和国际关系研究所高级研究员阿列克谢·库普里扬诺夫在接受卫星通讯社采访时这样指出。

他说:"上世纪90年代初,印度进行全面市场改革。在此之前,是所谓的‘文本主义'(Licence Ra),一切都以文件为本。想有自己的生意,平均要办理85份各类文件。官僚臃肿,且每天仅工作两个小时。最终,办理手续的过程要拖到无限期。"

此外,中国将竞争优势完全发挥出来,而印度却没能利用好廉价劳动力。中国开始发展需要很多劳动力的轻工业,但印度将精力用在重工业方面,无法保障就业率。库普里扬诺夫强调道。

他说:"原则上说,印度的经济结构不同。印度人相当顺利地发展了重工业,但也落后于中国,一切管的太多。然后开始追赶,发展服务业。这种模式有自己的优点,但这主要涉及到工业规模,印度与中国相比落后了很多。"

与此同时,专家不认为印度走这条道路是失算的结果。重点放在重工业,是完全正确的决策。目前,重工业是印度的经济基础,在全世界发展服务业也完全符合逻辑,阿列克谢·库普里扬诺夫这样认为。要知道,印度大多数人懂英文,与中国相比,在和外国沟通方面有很大的优势。这对服务业来说是相当重要的。

印度不会走中国之路,因为政治体制是完全不同的。所以,中国模式在印度条件下是无法运行的。印度国家公共财政和政策研究所的教授努穆尔蒂(N.R. Bhanumurthy)在接受卫星通讯社采访时这样指出。

他说:"中国更注重生产,因为拥有相应的优势。为此需要发展生产,需要弹性的土地和劳动力市场。而在服务业领域,资本更为重要,而不是土地和劳动。这就是我们发展服务业的原因。没有必要将中印两国的发展成绩相比较。要知道,经济发展不仅取决于经济本身,还取决于政治经济和其它一系列因素。印度和中国的政治条件不一样。这些条件,对我们来说要更为适合。确实应该承认中国的成绩,但我不认为,这种模式可以用在印度。"

一方面,印度在国外赢得民主国家和自由市场声誉,这对吸引外资有利。但另一方面,政治体制有时严重阻碍发展,需很多的时间和资源用于各种协商。比如1999年,时任总理阿塔尔·比哈里·瓦杰帕伊启动新德里-孟买-清奈和加尔各答之间的高速公路项目,修路工作应在2006年完成。但实际上,2012年才开始启动:从居民购买土地需要很多诉讼,官僚主义以及融资不足,所有这些将修路时间又拖了6年。

其结果是,民主国家印度的GDP要比中国少5倍,中国工人的生产率要比印度高出5倍。这是麦肯锡提供的数据。中国的中产阶级快速形成,也就是说,消费能力大大增加。对于投资商来说,评估市场前景,这是一个最为重要的指数。另外,印度人均GDP仅是中国的22%。再有,根据世界银行数据,印度的赤贫人数约占居民总数的5%,而中国要少于1%。

专家阿列克谢·库普里扬诺夫认为,印度目前正进行全面变革,即有经济方面也有社会方面。如果一切成功的话,那么印度将向前大大跃进。莫迪政府推出的"印度制造",是一项工业、基础设施和物流发展的综合性计划。

如果能够成功落实,那么印度人的社会经济状况将得到大大改善。需要指出的是,印度人对扮演世界工厂的角色不感兴趣。他们试图走自己的路,即使不能赶上中国,起码也能在世界价值供应链上占有自己的位置。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印度落后于中国将不具备特别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