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中国为放弃美元结算采取了一定的现实步骤。中国自己的、用人民币计价的原油期货已经挂牌,在同一些国家进行原油贸易时甚至已经开始部分使用人民币结算。但是,全世界原油主要基准期货--布伦特和WTI,仍以美元计价。
美元在世界原油贸易中的霸主地位大约起始于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的取消以及把黄金与美元挂钩之时。为了让其他国家相信美元,需要一个新的理由。石油就成了这个理由。美国开始同沙特串通并商定:所有原有交易一律用美元。后来其他国家也被迫步石油最大输出国的后尘,开始向美元过渡。既然秩序已经确定:原油必须用美元买卖,那么也就自动确立了美元作为世界货币的地位。因为所有国家需要石油--或者购买石油,或者出售石油,大家也就都需要美元了。
问题是从哪里获得这些美元。为此美国应当用美元在其他国家买些什么。这样,美国也就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净进口国。然而又产生一个问题:美国将从哪里获得如此多的美元用于进口而同时又不能让其贬值呢?只要借钱,就可以做到这一点。美国也正是这样做的。而且还想出了一个回收美元的途径,即让那些从出售石油而获得美元的国家,再用这些美元购买美国国债。因为没有人怀疑美国经济的可靠性。购买美国国债,首先是相对盈利,其次是比较可靠。
于是便建立了这样一个体系:一方面,美国给全球充斥自己的货币;另一方面,又借他国确保自己的货币。该体系,除了建立它的天才之处,同时衍生出两个大问题:巨大的收支赤字和庞大的外债。截至2016年年底美国国债达到19.9万亿美元,超过全球美元现金、黄金和白银储备的总和,是全球石油一年出口总值的25倍。
因此,一方面,完全可以理解:许多国家担忧对美元的过度依赖。众所周知,每次美国国内危机(例如,2008年的次贷危机),立即会对所有其他国家产生影响。不过值得思考的是:某一国家是否需要像巨额外债和收支赤字这样的问题?某一国家是否准备为拥有世界货币发行过的地位而付出如此代价?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金融研究室主任刘东民在接受卫星通讯社采访时指出,中国经济暂时还根本没有做好承担这一角色的准备。刘东民说:
"正如中国人民银行原行长周小川最近在评价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状况时所形容的‘比预料发生得早,走得快'。我完全同意这一看法。自2009年至今,人民币国际化的进展确实比绝大多数人想象中要快得多,但是我并不因此认为,目前中国的经济状况已经准备好让人民币成为主要的国际结算货币。首先,国内的经济金融市场化改革和开放并没有完全真正完成。尤其是资本账户的开放也没有彻底完成。其次,绝大多数大宗商品的交易,包括石油交易在内,现在仍然是以美元计价,因为这其中还涉及市场接受度的问题,各国已经习惯了以美元计价。加之我前面所提到的,中国的资本账户没有完全实现开放,这就意味着对于国外投资者而言,持有人民币进行投资的容易程度尚未达到理想状态。石油交易的计价问题非常复杂,除市场习惯和认可度因素之外,还要求在国际投资中以人民币计价交易的金融产品更加丰富多样,有助于投资者对冲风险。所以,无论是在市场使用习惯方面,还是人民币投资产品丰富程度上,我们要做的还有很多,还要等待更长的时间。当然,大宗商品的交易实际上还是一个非常敏感的政治问题,并不是具备了较好的市场接受度和市场对冲风险能力之后,就能够顺迅速转而用人民币计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