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计划2019年发射本国空间站核心舱。到2022年建成名副其实的空间站。史忠俊说,"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愿意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发展外空技术,挖掘航天潜力。"
他说:"直接邀请联合国所有国家合作,还是首次。无论是苏联还是后来的俄罗斯,以及美国,虽然都提出过类似建议,但它们都有一些限制以及政治或经济特点。而如此公开,不附加任何前提条件,这的确是第一次。"
按着这位俄罗斯专家的意见,中国倡议包含技术和政治两方面。它表明,中国可以向世界奉献,并且也想这样做。
他说:"首先,这说明了中国技术的发展水平。它不仅要建成自己的轨道站,而且还要提供一定的技术质量保证。若对使用安全以及载人飞行安全没有把握,邀请其他国家派遣自己的宇航员,就不合乎逻辑了。而政治因素当然也扮演一定的角色。像宇宙开发这样领域的任何国际合作,当然都很受欢迎。它能引起其他国家的兴趣。中国在努力证实自己在该领域的领先地位。"
航天技术研究所专家伊万·莫伊谢耶夫在接受卫星通讯社采访时指出,"这是一个措辞讲究而又非常悦耳的政治倡议。这是中国朝航天强国迈出的又一步"。他说,"邀请合作,不是一句空话,不是梦。空间站正在建,中国正成功地开发太空。邀请合作,让中国显得很光彩"。
伊万·莫伊谢耶夫接着说:"中国近年来太空探索发展非常成功,包括它的商业运作。在许多方面已经超过俄罗斯。可以说,这是个竞争对手。是的,新空间站--很有趣,谁都可利用--这显得非常光彩。谁都可以用,当然是相对而言的,因为还需要就每一具体情况达成一致。但作为一种宣告,这是非常诱人的。"
那些对该倡议感兴趣的国家,可以在三个领域获得实际好处。这就是通讯,从太空观察地球,以及导航。中国重视同南美和非洲宇航员开展应用航天学领域的合作。例如,它积极同巴西合作。相应地,如果中国进行轨道站合作,那么这将推动它在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应用航天学领域的合作。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焦维新在接受卫星通讯社采访时指出,2024年后中国轨道站有可能成为国际太空合作的唯一平台。
焦维新说:"首先,我认为,开放是中国的一贯立场。例如,5月21日,中国成功将探月工程嫦娥四号任务‘鹊桥'号中继星发射升空,其中嫦娥四号就将搭载荷兰、德国、瑞典和沙特阿拉伯的载荷。那么这些国家的参与,一方面,反映了其他国家对探月的关心,另一方面,也展现中国了一直以来秉持的开放态度。其次,未来的中国空间站建设必然要嫦娥四号的规模大得多。中国空间站是基于一个核心舱的三舱段结构--也就是说配有一个核心舱,两个实验舱,每个舱段大概在22吨左右。所以,该空间站未来可开展的科学试验是非常多的。此前,中国就多次表态,会秉持开放态度,欢迎其他国家和地区参与空间站建设。那么这次在维也纳举办的‘中国空间站国际合作机会公告'发布仪式更不是一般的宣传,而是在非常正式的场合发布空间站合作消息。这表明中国在空间站建设以及利用方面是敞开胸怀的,充分践行了习主席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再次,到2024年之后,国际空间站就要退役了,届时在太空运行的就只有中国的空间站,因此,中国致力于更好地利用空间站、更好地让空间站为人类福祉和利益服务具有重要意义。"
这位中国专家说,国际空间站2024年退役后,将仅有中国轨道站在运作。因此中国正在为将来成功利用并向其他国家提供空间站服务而努力。这对全人类的福祉和利益都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