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sputniknews.cn/20240705/1060254412.html
中国专家:人工智能正在改变媒体领域和人类思维
中国专家:人工智能正在改变媒体领域和人类思维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人工智能(AI)是当今科技发展最重要的领域,它能够从根本上改变人类的生活。在中国,AI的发展受到特别关注,尤其是相关技术在媒体领域的应用。俄罗斯卫星通讯社与多位中国专家就新技术的引入及其对媒体空间的未来和社会生活的影响进行了探讨。 2024年7月5日,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2024-07-05T10:30+0800
2024-07-05T10:30+0800
2024-07-05T11:32+0800
人工智能
中国
评论
科技
媒体
https://cdn.sputniknews.cn/img/07e5/04/15/1033535241_0:0:3072:1728_1920x0_80_0_0_8d4483046c2627621351fbd2f873b35a.jpg.webp
AI的应用范围极其广泛。“人工智能”的概念本身涵盖了计算机视觉、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自然语言处理等多项先进技术。其中一些技术仍处于封闭开发阶段,而另一些技术已经积极融入我们的生活。媒体领域,无论是其社交成分还是信息成分,在人工智能的影响下都在经历深刻的变革。传统媒体从业者、初入职场的年轻人、大学生、高校教师面临哪些新现实?上月末,媒体技术专家学者和媒体专业人士齐聚西安西京学院,试图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并提出与AI应用相关的新问题。面向专业人士的人工智能:内容制作的革命目前,信息市场的领先参与者正在积极测试人工智能在工作流程中的使用。原因很简单:新技术可使媒体公司提高工作效率和速度,并节省自身资源。人工智能可使用自然语言进行操作并根据需求创建合理内容,为使用这些技术创造了先决条件,使其不仅可以优化业务流程,还可用于媒体工作的创意部分。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郭淼表示,Chat GPT 等生成式AI可以显著减少媒体从业人员的机械性重复工作和繁重劳动。“新闻工作者则可集中精力生产调查性报道、社论等高逻辑思维内容,还可利用‘自主性生成’优势以效率倍增于人工的信息组合能力,自动化生成新闻摘要和翻译,使用户快速了解新闻核心内容,跨越语言障碍,触达更多国际新闻……” 她表示,生成式AI技术不仅能够生成内容,还能构建内容,为消费者提供个性化推荐,甚至识别虚假信息。尽管AI缺乏个性,但利用生成式AI技术可以创建更符合受众需求的情感内容。安康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教师罗相如说: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技术则是创建扩展现实(XR)或增强现实(AR)的关键工具,后者是媒体和娱乐行业的新趋势,涵盖从电脑游戏到电影等各个方向。河北传媒学院副教授柴艳霞说: “XR技术不仅让电影故事跳出屏幕,让观众能亲自’走进’剧情,探索不同视角,享受独一无二的观影旅程,还让导演们玩转全新叙事手法。虚拟制片用虚拟影棚替代部分实景,省时省钱,创意无限。对于观众而言,他们戴上VR头盔就能沉浸在电影世界,或者在电影院通过AR等技术和电影互动,感受前所未有的真实。”成都锦城学院新媒体产业学院副院长郑伟提到一种新型新闻报道方式——数据新闻。由于缺乏资源,包括人才资源,搜索、分析和处理大量信息的传统方法面临局限性。 郑伟表示,各种机器学习平台如今已经使得开发机器人和其他工具成为可能,从而提高数据分析的效率,促进高质量新闻内容的快速制作。“例如,在金融市场异常检测场景中,多智能体框架能够增强监测能力;在狼人杀游戏中,智能体展现了信任、对抗、伪装和领导等社会行为。”使用此类工具需要高度的责任感和周密考虑,他说:面向年轻人的人工智能:学习助手和逃离现实的方法西安外事学院新闻传播系副主任、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负责人周骏研究游戏陪玩市场现象, 关注这一新型市场关系的形成、亚文化、游戏平台新型交流机制以及此类服务的客户心理。他说:人工智能的发展可以从根本上改变电脑游戏行业,使其更具沉浸感。对于开放世界游戏尤其如此。例如,将此类游戏中的非玩家角色 (NPC) 与生成式AI连接的实验已在进行当中。此类解决方案可能通过赋予成百上千的NPC以智能,创造与他们现场交流的假象,来提高玩家的参与度,使其完全沉浸在虚拟游戏世界中。意识的游戏化和代际心理的特征使年轻人更容易接受新的信息接收方式。例如,通过沉浸式新闻,利用虚拟现实技术使人仿佛置身于新闻资讯、现场报道和纪录片中描述的特定地点。马来西亚国立大学博士研究生杨艺博对沉浸式新闻采纳的调节效应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指出受众年龄显著调节了沉浸式新闻的采纳。具体来说,30岁以下的受众对沉浸式新闻的接受程度更高。这些群体被称为Z世代,他们能够在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里发挥很大的作用,因为他们认为这两个世界是互补的,Z世代可以很轻易的在其中转换角色。人工智能还对年轻人的思维、学习方法和整个教育过程产生影响。西京学院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负责人邱有梅认为,文心一言、豆包、讯飞星火等软件的使用,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提高学习效率、更快获取所需信息的新工具。此外,她说,学生甚至在构思和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过程中都已经在使用人工智能。在一项实验中,学生们借助人工智能得出的答案比独立准备的初始答案显示出更深入的分析和更丰富的内容。人工智能已经深入大学校园,成为教育系统的新现实。西安欧亚学院新闻学教师刘巍对AIGC在新闻学本科生学习中使用情况进行了调查。刘巍发现了在所调查106名新闻学本科学生中有超过96%的同学都在日常学习中使用人工智能,几乎不使用的只占3.77%。共有79.%以上的同学认为AIGC对学习起到了正面影响。这一图景一方面证明了人工智能作为工具的有效性,另一方面也提出了在新的技术现实下制定方法发展世界各地学生分析和语言能力的问题。人工智能的风险:模糊现实的界限?人工智能对媒体领域的影响不仅限于积极方面。同任何突破性技术一样,人工智能也可能会失控或被恶意使用。人工智能在信息领域甚至信息战中最明显的应用是创建虚假的机器人帐户,来传播某些观点,以及创建虚假但令人信服的音频和视频资料,用于混淆视听和虚假宣传。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后张诗瑶研究了人工智能对信息空间的影响机制。张诗瑶认为, 在生成式AI驱动下,谣言传播已从已从“异态”转变为“常态”,从“单模态”演变为“多模态”,从“合成事实”进化到“伪造舆论”。然而,将人工智能引入媒体领域也迫使我们对现实、智能和人性的界限和定义提出更深层次的问题。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导,上海大学传媒研究中心主任,《华夏传播研究》学术委员,《中华文化与传播研究》编委,《名作欣赏》学术顾问郝雨说:人工智能的监管问题近年来成为国际科技议程上的主要议题之一。所有发达科技强国都将人工智能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作为优先事项,在人工智能的诸多应用领域,这些技术的发展都处于激烈竞争中。与此同时,行业领导者也多次对在国家和国际层面缺乏监管标准的情况下人工智能的超前发展和应用表示担忧。周一,联合国大会通过了中国提出的加强人工智能能力建设国际合作决议。决议提出了以人为本的原则。文件指出,人工智能的发展应造福人类,助力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该文件还提出帮助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加强人工智能能力建设。
https://sputniknews.cn/20230714/1051800760.html
https://sputniknews.cn/20240705/1060252705.html
https://sputniknews.cn/20240704/1060231039.html
https://sputniknews.cn/20240702/1060177251.html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feedback.cn@sputniknews.com
+74956456601
MIA „Rossiya Segodnya“
2024
叶甫盖尼· 帕夫洛夫
https://cdn.sputniknews.cn/img/07e6/0a/15/1044919955_16:0:289:273_100x100_80_0_0_c1d7d93374b615971b29f11aee2cc2d1.jpg.webp
叶甫盖尼· 帕夫洛夫
https://cdn.sputniknews.cn/img/07e6/0a/15/1044919955_16:0:289:273_100x100_80_0_0_c1d7d93374b615971b29f11aee2cc2d1.jpg.webp
新闻
cn_CN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feedback.cn@sputniknews.com
+74956456601
MIA „Rossiya Segodnya“
https://cdn.sputniknews.cn/img/07e5/04/15/1033535241_249:0:2980:2048_1920x0_80_0_0_12952335b8022665107aab04fd5aeb2e.jpg.webp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feedback.cn@sputniknews.com
+74956456601
MIA „Rossiya Segodnya“
叶甫盖尼· 帕夫洛夫
https://cdn.sputniknews.cn/img/07e6/0a/15/1044919955_16:0:289:273_100x100_80_0_0_c1d7d93374b615971b29f11aee2cc2d1.jpg.webp
人工智能, 中国, 评论, 科技, 媒体
中国专家:人工智能正在改变媒体领域和人类思维
2024年7月5日, 10:30 (更新: 2024年7月5日, 11:32) 评论
人工智能(AI)是当今科技发展最重要的领域,它能够从根本上改变人类的生活。在中国,AI的发展受到特别关注,尤其是相关技术在媒体领域的应用。俄罗斯卫星通讯社与多位中国专家就新技术的引入及其对媒体空间的未来和社会生活的影响进行了探讨。
AI的应用范围极其广泛。“人工智能”的概念本身涵盖了计算机视觉、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自然语言处理等多项先进技术。其中一些技术仍处于封闭开发阶段,而另一些技术已经积极融入我们的生活。
媒体领域,无论是其社交成分还是信息成分,在人工智能的影响下都在经历深刻的变革。传统媒体从业者、初入职场的年轻人、大学生、高校教师面临哪些新现实?上月末,媒体技术专家学者和媒体专业人士齐聚西安西京学院,试图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并提出与AI应用相关的新问题。
目前,信息市场的领先参与者正在积极测试人工智能在工作流程中的使用。原因很简单:新技术可使媒体公司提高工作效率和速度,并节省自身资源。人工智能可使用自然语言进行操作并根据需求创建合理内容,为使用这些技术创造了先决条件,使其不仅可以优化业务流程,还可用于媒体工作的创意部分。
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
郭淼表示,
Chat GPT 等生成式AI可以显著减少媒体从业人员的机械性重复工作和繁重劳动。
“新闻工作者则可集中精力生产调查性报道、社论等高逻辑思维内容,还可利用‘自主性生成’优势以效率倍增于人工的信息组合能力,自动化生成新闻摘要和翻译,使用户快速了解新闻核心内容,跨越语言障碍,触达更多国际新闻……” 她表示,生成式AI技术不仅能够生成内容,还能构建内容,为消费者提供个性化推荐,甚至识别虚假信息。
尽管AI缺乏个性,但利用生成式AI技术可以创建更符合受众需求的情感内容。安康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教师罗相如说:
“借助GPT-4和BERT等先进模型,新闻工作者可以更精准地捕捉和表达新闻事件中的情感细节。AIGC(Artificial Intelligence Generated Content)不仅能提高新闻生成和编辑的效率,还能自动生成并整合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元素,使新闻报道更加丰富和有趣。”
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技术则是创建扩展现实(XR)或
增强现实(AR)的关键工具,后者是媒体和娱乐行业的新趋势,涵盖从电脑游戏到电影等各个方向。河北传媒学院副教授
柴艳霞说:
“XR技术不仅让电影故事跳出屏幕,让观众能亲自’走进’剧情,探索不同视角,享受独一无二的观影旅程,还让导演们玩转全新叙事手法。虚拟制片用虚拟影棚替代部分实景,省时省钱,创意无限。对于观众而言,他们戴上VR头盔就能沉浸在电影世界,或者在电影院通过AR等技术和电影互动,感受前所未有的真实。”成都锦城学院新媒体产业学院副院长郑伟提到一种新型新闻报道方式——数据新闻。
由于缺乏资源,包括人才资源,搜索、分析和处理大量信息的传统方法面临局限性。 郑伟表示,各种机器学习平台如今已经使得开发机器人和其他工具成为可能,从而提高数据分析的效率,促进高质量新闻内容的快速制作。“例如,在金融市场异常检测场景中,多智能体框架能够增强监测能力;在狼人杀游戏中,智能体展现了信任、对抗、伪装和领导等社会行为。”
“数据新闻的未来在于智能体与数据新闻生产的深度融合,通过自动化、智能化的手段提高新闻生产效率,同时确保内容的质量和责任。这一变革要求我们平衡创新、风险和新闻价值,共同建立安全、可信、向善的数据新闻业态。”
西安外事学院新闻传播系副主任、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负责人周骏研究游戏陪玩市场现象, 关注这一新型市场关系的形成、亚文化、游戏平台新型交流机制以及此类服务的客户心理。他说:
“我认为青年群体在线上社交展现了更多的热情,付出了更多的时间。特别是在网络游戏中,游戏平台已经不仅局限在游戏内容本身而同时成为一个社交平台,包含雇佣关系等新型生产关系。我们值得关注大型平台型媒体的发展会带来更多的游戏消费,但需要注意规避算法给游戏者同时带来的全景监视。青年群体已经认识到平台和算法带来的不公平等问题并自己积极调试行为(逃避算法规训)。未来伴随着更多交互性游戏的产生,青年社交将更多向虚拟社区延伸,需要警惕人与人面对面交往减少的风险。”
人工智能的发展可以从根本上改变电脑游戏行业,使其更具沉浸感。对于开放世界游戏尤其如此。例如,将此类游戏中的非玩家角色 (NPC) 与生成式AI连接的实验已在进行当中。此类解决方案可能通过赋予成百上千的NPC以智能,创造与他们现场交流的假象,来提高玩家的参与度,使其完全沉浸在虚拟游戏世界中。
意识的游戏化和代际心理的特征使年轻人更容易接受新的信息接收方式。例如,通过沉浸式新闻,利用虚拟现实技术使人仿佛置身于新闻资讯、现场报道和纪录片中描述的特定地点。马来西亚国立大学博士研究生杨艺博对沉浸式新闻采纳的调节效应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指出受众年龄显著调节了沉浸式新闻的采纳。具体来说,30岁以下的受众对沉浸式新闻的接受程度更高。这些群体被称为Z世代,他们能够在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里发挥很大的作用,因为他们认为这两个世界是互补的,Z世代可以很轻易的在其中转换角色。
杨艺博表示, “这是由两个原因导致的,一是他们对新技术存在好奇心,有探索的欲望;二是他们迫切希望短暂的逃离现实生活。比如近几年在中国,青年一代正在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内卷,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承受了太多压力,因此希望在虚拟世界或是元宇宙中短暂的逃避从而释放自己。从这一点来说,人工智能对青年群体起到了安慰剂的作用”。
人工智能还对年轻人的思维、学习方法和整个教育过程产生影响。西京学院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负责人邱有梅认为,
文心一言、豆包、讯飞星火等软件的使用,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提高学习效率、更快获取所需信息的新工具。此外,她说,学生甚至在构思和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过程中都已经在使用人工智能。在一项实验中,学生们借助人工智能得出的答案比独立准备的初始答案显示出更深入的分析和更丰富的内容。
人工智能已经深入大学校园,成为教育系统的新现实。西安欧亚学院新闻学教师刘巍对AIGC在新闻学本科生学习中使用情况进行了调查。刘巍发现了在所调查106名新闻学本科学生中有超过96%的同学都在日常学习中使用人工智能,几乎不使用的只占3.77%。共有79.%以上的同学认为AIGC对学习起到了正面影响。
这一图景一方面证明了人工智能作为工具的有效性,另一方面也提出了在新的技术现实下制定方法发展世界各地学生分析和语言能力的问题。
人工智能对媒体领域的影响不仅限于积极方面。同任何突破性技术一样,人工智能也可能会失控或被恶意使用。人工智能在信息领域甚至信息战中最明显的应用是创建虚假的机器人帐户,来传播某些观点,以及创建虚假但令人信服的音频和视频资料,用于混淆视听和虚假宣传。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后张诗瑶研究了人工智能对信息空间的影响机制。张诗瑶认为, 在生成式AI驱动下,谣言传播已从已从“异态”转变为“常态”,从“单模态”演变为“多模态”,从“合成事实”进化到“伪造舆论”。
她说:“探讨AI谣言的传播机制和影响因素,对于AI谣言识别和治理具备支撑作用。基于演化博弈理论,本研究针对近年来传播热度较高的118个AI谣言传播案例,使用定性比较分析(QCA)对影响其传播热度的多层要素进行挖掘。研究发现,目前AI谣言在大众化传播上存在三级断层,前20%的高热度谣言占据了84.6%的大众流量;从谣言传播影响因素来看,内容特性 > 受众参与 > 信源构成 > 核心媒介;从组态路径来看,草根创作的‘强情感’叙事和权威背书的‘强冲突’框架构成了AI谣言大众化传播的两种典型模式。”
然而,将人工智能引入媒体领域也迫使我们对现实、智能和人性的界限和定义提出更深层次的问题。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导,上海大学传媒研究中心主任,《华夏传播研究》学术委员,《中华文化与传播研究》编委,《名作欣赏》学术顾问郝雨说:
“从大众传播时代到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时代,传播的‘拟态环境’在大数据、算法、算力建构之下,必将演化为多重虚拟世界:数字复制技术搭建第一重远程在线场景;概率随机生成的算法模型制造第二重虚拟环境,计算的可穷尽性特征使AIGC几乎完全脱离现实;人机言说拦腰截断出版传播领域的理性公开对话,人际关系陷入‘人机’关系编织的社会区隔之中。所谓AIGC带来的‘沉浸式’、‘现场感’,本质上都只是更加虚幻的场景和环境。尤其是Sora的出现,数字生成的景象越来越以假乱真,让人对真实世界与生成虚拟世界更为真假难辨。其后果必然就是,它生成的虚拟环境越真,真实的世界就越不真。因为它的每一个生成物,又都会成为真实世界的一部分,又由于它生成的物象是虚拟的,却又实实在在存在于真实世界,‘假作真时真亦假’。我们对于AIGC的发展,要建立一种严格的警惕和反思机制?不能让未来的真实世界,变成一个到处都是‘人不人鬼不鬼’的虚实难辨甚至人 ‘鬼’难分的混乱世界。”
人工智能的监管问题近年来成为国际科技议程上的主要议题之一。所有发达科技强国都将人工智能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作为优先事项,在人工智能的诸多应用领域,这些技术的发展都处于激烈
竞争中。与此同时,行业领导者也多次对在国家和国际层面缺乏监管标准的情况下人工智能的超前发展和应用表示担忧。
周一,联合国大会通过了中国提出的加强人工智能能力建设国际合作决议。决议提出了以人为本的原则。文件指出,人工智能的发展应造福人类,助力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该文件还提出帮助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加强人工智能能力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