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以强韧性、去等级化、求同为内核的新型中俄关系具有持久稳定性

© AP Photo / Andy Wong专家:以强韧性、去等级化、求同为内核的新型中俄关系具有持久稳定性
专家:以强韧性、去等级化、求同为内核的新型中俄关系具有持久稳定性 -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1920, 17.05.2024
关注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北京5月17日电 华东师范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副主任、副研究员万青松在接受卫星通讯社采访时表示,新型中俄关系是以强韧性、去等级化、求同为内核,因此具有持久的稳定性,两国领导人保持较好的个人关系,更有助于这种新型关系行稳致远。
应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邀请,俄罗斯总统普京于5月16日至17日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5月16日两国元首在北京举行了会谈并发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在两国建交75周年之际关于深化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
万青松说,今年是中俄两国建交75周年,也是世界大变局的新阶段。过去75年,中俄关系的发展历史和经验,让两国都深刻地意识到彼此是搬不走的邻居,注定要睦邻友好相处,尤其是避免对抗、内耗。因此,中俄之间的这种需求是政治上对等、经济上互补、外交上互动、安全上互信、文化上互鉴。
习近平:中俄关系始终稳定向前发展 -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1920, 16.05.2024
习近平:中俄关系始终稳定向前发展
他解释称,经济上,中俄主要还是从市场需求的原则发展经贸合作,俄罗斯遭受西方全面制裁,经济转向东方,这种机遇并不是因为中国的支持提供的,而是西方打压驱动的,因此,两国企业就更有动力开展更多的经贸合作;再者,中国市场并非唯一,其他东方国家都成为俄罗斯拓展经贸合作的对象,中国企业还需要与他们开展竞争,比如土耳其、印度的企业在俄罗斯的经商就有自己的优势领域,中国企业还需要继续努力。
专家继续道,外交上,西方施压会使得两国在外交上协调对表更加频繁,这也是“战略协作”的要义,重点是维护各自的生存与发展空间。两国官方都明确表述,“中俄关系遵循元首外交的战略引领”,这已经很明确地指出了两国元首在发展中俄关系方面发挥着决定性作用,这也是中俄外交的独特风格。
万青松指出,从过去三十余年中俄关系的发展历程来看,不可否认,一定程度上两国关系的确是在一系列国际危机的推动之下、或至少是在其背景下逐步形成的。比如,1998年亚洲和俄罗斯同时发生的金融危机,1999年科索沃战争和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被轰炸,对21世纪初恐怖主义袭击的集体预感,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2014年的克里米亚危机,2020年全球疫情危机,以及当下依然愈演愈烈的乌克兰危机,都一次又一次地推动着中俄两国持续接近,并不断强化两国战略伙伴关系。
万青松最后总结道,“对内,两国都深刻地意识到彼此注定是邻居,因此选择强化内生合作,补足短板;对外,两国顶住美西方的压力,协调处理双方之间的问题,避免被第三方利用。所以,新型中俄关系是以强韧性、去等级化、求同为内核,因此具有持久的稳定性,两国领导人保持较好的个人关系,更有助于这种新型关系行稳致远”。
中国外交部:中俄关系稳定发展符合两国和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 -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1920, 16.05.2024
中国外交部:中俄关系稳定发展符合两国和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
新闻时间线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