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年轻人的“词穷”困境:表达能力下降因何产生?
2024年3月13日, 09:46 (更新: 2024年3月13日, 09:51)
© Depositphotos.com / Nutnaree49中国年轻人的“词穷”困境:表达能力下降因何产生?
© Depositphotos.com / Nutnaree49
关注
独家
近期,中国的一项调查显示,超过半数受访青年感觉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下降,其中有47.1%的人感觉词汇量匮乏、表达单一。几位中国年轻人接受卫星通讯社采访时表示,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网络媒介的发展,他们更倾向于使用网络语言和表情包进行交流,阅读和思考的时间大大降低,这种趋势导致了词汇量的减少和表达能力的下降。对于这一现象,中国专家认为,个人和国家都应该重视这一问题,提倡深入阅读和表达习惯的养成,以促进思维和认知的发展。
表达能力下降:年轻人的共同感受
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wenjuan.com)近日发布的一项有1333名青年参与的调查显示,53.3%的受访青年感觉近几年自己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下降了。47.1%的受访青年感觉自己词汇量匮乏、表达单一,43.2%的受访青年表示用笔写字变少,41.5%的受访青年遇到过词不达意,难以准确表达想法的情况。
此次调查的受访者中,00后占14.1%,95后占21.0%,90后占40.7%,85后占14.9%,80后占9.3%。学历为初中及以下的占1.3%,高中/中职的占8.8%,大专/高职的占25.7%,本科占61.7%,硕博研究生占2.5%。
几位中国年轻人接受卫星通讯社采访时一致表示,他们都感受到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存在下降的情况。上海的青年律师何潇运营着自己的自媒体账号,由于经常需要进行写作,因此她对于写作能力的提高曾有过非常深入的分析。最近,她留意到,不仅仅是书面表达能力的提高值得关注,口头表达能力的下降也是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
她说:“在过年期间,我观察到我身边的一些弟弟妹妹和亲戚的表达能力相对有所欠缺。在过年的环境里,我们经常需要进行语言表达,所以这种情况显得格外明显。特别是在和他们的对话中,我能感觉到他们有时半天也说不出自己的想法,或者说他们的想法无法用恰当的词语、句子表达出来。”
在北京一家外企工作的年轻人魏妍对于在表达时常常感觉“词穷”体会很深。她说:“如果现在要我写一篇较长的文章或者表达比较深刻的看法,我的能力明显不如以前。原因可能是因为之前上学的时候积累了很多语言表达的经验,一直在背东西、看东西,有很多需要表达的场合,所以表达能力相对较强。工作之后脱离了之前的那种环境,现在看的少、说的少,积累和思考的也相对少,逐渐变得不太会表达,也就出现词穷的情况了。”
在中国的社交平台豆瓣上有一个名为“文字失语症互助联盟”的小组,目前已经拥有38万名成员。许多人在这个小组中关于如何进行表达求助他人,比如,“如何形容某种感受”或“如何描述某种景色”。
输入与输出的不足给表达带来挑战
对于“词穷”现象产生的原因,调查显示,阅读量少、表达能力弱化排在首位,获选率为54.0%,之后是过度依赖网络语言和表情包,缺乏创造力(53.0%),碎片化浏览信息,难以形成系统思维(52.1%),获选率均超过了半数。其他原因还包括线下面对面沟通交流变少(47.6%),“短平快”的表达方式盛行(34.4%),快节奏生活让人难以沉下心思考(33.1%),与人交流的欲望下降,不想表达(17.6%)。
对于上述原因,受访者们普遍表示认同。魏妍特别强调碎片化信息给表达能力带来的挑战。她指出,浅显、简化的内容难以在记忆里留下深刻印象,也使人们对深入思考和阅读失去兴趣。
魏妍说:“现在看到短篇美文或者很棒的短视频,会感觉内容很不错、很中肯,但看了很多后,它们之间很难形成逻辑联系,也就难以融入自己的语言体系。如果将一个观点放在一个完整的逻辑系统里,比如说课文或者小说中,那么它更容易让人们记住,但碎片化信息则缺乏支撑点。”
何潇则总结出两大原因,分别是输入和输出的问题。一方面是输入的量和深度不够;另一方面是输出的练习太少。
她解释道:“第一,如果输入端内容较少,可调用的词汇和句子减少,那么在表达中就会感到匮乏。此外,当下流行的短视频、碎片化信息使得人们输入内容更加简化,这必然导致输入的深度不够。第二,练习输出太少。一方面可能是输出的场景不够丰富,这是客观原因。比如,工作中如果所做的事情是重复性的,那么每天说的内容也就差不多,这会导致说的内容比较少,练习的机会也就减少了。另一方面是主观原因,可能是自己对于输出和表达的欲望不强,平时也不太爱讲话,这也必然导致练习的次数减少,表达能力也就相应减弱。”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传媒与舆情研究所所长、著名文化产业学者郭万超告诉卫星通讯社,“任何功能都存在‘用进废退’的情况,语言也不例外。如果不经常使用,语言能力就会下降。现在人们更多地依赖简化的网络语言,甚至在写文章时都不再用笔写字,阅读碎片化现象严重,缺乏深度和系统性阅读会导致语言运用能力和理解能力出现下降。”
网络语言和表情包兴起带来的表达困境
近几年,随着互联网的爆发性增长,网络语言迅速流行并广泛传播。这种语言形式以其简洁、生动的特点在社交媒体、聊天应用等平台上迅速占领了主导地位。而年轻人更倾向于使用这些语言和大量的表情包进行交流,例如,“yyds(永远的神)”“绝绝子”“破防了”等等。但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网络语言和表情包的广泛使用加剧了表达能力的弱化。
在北京工作的年轻人张晓雨几年前就感受到自己表达能力下降的情况。她在学生时代经常阅读书籍,习惯写博客和日记。然而,在过去的十年间,她的阅读习惯逐渐消失,空闲时间被各类社交平台、聊天软件和视频应用程序填满,生活语言中也充斥着各类网络流行语。
张晓雨表示:“近年来,我逐渐意识到自己的词汇量和句子结构变得越来越匮乏。一般都是微博、抖音、小红书上流行什么我就习惯说什么,或者干脆用表情包来代替文字。比如,当我想要表达‘无法理解’的时候,我就会发一个‘地铁老人看手机’的表情包,或者发‘???’,而不是想着用文字来表达。因为表情包更生动、快速,而且大家都这么说,也能跟朋友们产生共鸣。可是,有时候,当我需要进行正式发言时,我就想不出来如何用相对正式的词语表达自己。”
何潇认为,表情包和网络语言的出现能够让人们更轻松且较为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感受,使用这些新潮的语言不仅能展现自己跟得上流行,还能够在多种场景中快速轻松地使用,这看似是一种“多赢”的状态,但实际上并非如此。
她说:“网络语言通常是将某些意思通过与当下新兴的表达进行结合实现花样翻新,其深层次的内涵通常并没有改变,只是外在形式发生了变化,也就是‘旧酒装新壶’。网络语言和表情包通常在私下的闲聊中使用,当别人提及网络语言中的某些梗时,你需要了解它的意思以便更好地跟别人进行沟通。但因为网络语言具有寿命和周期,一个梗在一段时间内可能很火爆,但它终究不是持久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可能会被新的梗所取代。”
增强表达能力:重拾深度阅读与练习
调查显示,应对“词穷”,58.4%的受访青年认为要加强阅读,提高个人的文化水平,57.5%的受访青年建议注重独立思考和逻辑思维能力训练,55.7%的受访青年认为要打破碎片化、快餐化获取信息的习惯。多参与线下面对面交流,锻炼表达技巧(46.9%),注重国民表达教育,提升表达能力(39.5%),辩证看待和使用网络流行语(20.3%)。
尽管数字化时代带来了新的沟通方式,但受访者都表示,需要重视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这对于个人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至关重要。在谈及如何有效解决“词穷”问题时,他们认为,多读、多看、多说、多写是最好的办法,但这一过程并不容易。
何潇说,“要找解决办法,还是要回到输入端和输出端这两个环节。从输入端,需要不停地给大脑‘充电’——输入知识、观点、经验等。而输入端的提升相对较难,因为人天生就有惰性,克服惰性需要主动努力,更需要坚持不懈的毅力。从输出端来看,没有别的好办法,需要不停地进行高质量的表达训练,并复盘总结表达中存在的问题,加以改进,在下一次的表达过程中进行优化。”
专家指出,必须意识到当代人表达能力下降这一问题的存在,并采取措施主动干预。不论是从国家层面还是个人层面,都要重视这一情况。
郭万超说:“汉语是人类历史上持续使用时间最长的语言之一,因此我们应该从国家、民族和文化的高度重视这个问题,个人也应主动避免上述情况的发生。国家应该尽量倡导民众增加阅读量,培养阅读习惯。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学者应该就此问题进行讨论,最终出台有效的政策。”
郭万超还强调,尽管当前确实存在年轻人乃至整个社会表达能力下降的情况,但这种状态不会长期存在。过度数字化所带来的快乐在某种程度上是不可持续的。从长远来看,人们会重新回归到深度和系统学习、阅读所带来的深刻体验中,追求更深层次和更有意义的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