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sputniknews.cn/20230309/1048549150.html
世界首例“无刺”鲫鱼在黑龙江诞生
世界首例“无刺”鲫鱼在黑龙江诞生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近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研究所使用基因编辑育种方法培育出无肌间刺(俗称鱼刺)的鲫鱼第三代群体,剔除了鲫鱼体内肌间刺,只留下了脊椎和大的骨骼。此项研究标志着中国水产动物遗传育种领域在理论和技术层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2023年3月9日,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2023-03-09T16:29+0800
2023-03-09T16:29+0800
2023-03-09T16:29+0800
鱼类
基因
商业
中国
https://cdn.sputniknews.cn/img/103002/18/1030021830_0:0:1920:1080_1920x0_80_0_0_2c6e125e2a3534f8cc770412475ee843.jpg
鲫鱼鱼鳞坚硬、鱼刺小且多,正因如此,鲫鱼难以进行大规模的食用和加工。通过基因方法去除肌间骨可有效解决这一难题,开辟广泛的商业机会。据悉,自2009年起,该研究所就在国内率先开展鲤科鱼类肌间刺选育研究,其研究员表示:“很多人有被鱼刺卡喉的经历,所以我想培育出无刺鱼,这可能是将来大宗鱼类产业发展的一个方向。”研究团队首先确定了大概方向,从生命的“密码”——基因入手,从鱼刺中提取出肌间刺相关的1600多个候选基因。2018年,他们利用基因编辑技术鉴定到bmp6基因,率先应用于斑马鱼,在国际上首次获得无肌间刺斑马鱼突变体。从2019年开始,他们将bmp6基因应用于鲤科鱼类无肌间刺种质创制。该团队专业方向带头人匡友谊带领课题组成员开始了漫长的鱼类肌间刺发育机制研究。他表示,2020年团队成功培育了第一代无肌间骨鲫鱼,成功率为12.96%,2021年的第二代成功率为19%,2022年初完成了无肌间刺鲫鱼规模化繁育,在哈尔滨试验基地获得发育正常的无肌间刺鲫鱼第三代群体2万余尾,无刺比例100%。在研究过程中,团队充分考虑了新品种的生物安全性。研究员匡友谊称,自年初以来,团队一直在进行生态安全评估,包括它们的游泳能力、抗冻能力和繁殖能力,以及被捕食的风险。匡友谊表示,“我们正在进行不育品种的开发,这可以帮助消除基因编辑鱼类在野外可能造成的影响”。目前,新品种的研发工作仍在进行中,预计2025年完成研究。
https://sputniknews.cn/20230221/1048095676.html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feedback.cn@sputniknews.com
+74956456601
MIA „Rossiya Segodnya“
2023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feedback.cn@sputniknews.com
+74956456601
MIA „Rossiya Segodnya“
新闻
cn_CN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feedback.cn@sputniknews.com
+74956456601
MIA „Rossiya Segodnya“
https://cdn.sputniknews.cn/img/103002/18/1030021830_0:0:1920:1440_1920x0_80_0_0_6dfa9ada36599da0cb00e0559a671eb1.jpg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feedback.cn@sputniknews.com
+74956456601
MIA „Rossiya Segodnya“
鱼类, 基因, 商业, 中国
世界首例“无刺”鲫鱼在黑龙江诞生
近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研究所使用基因编辑育种方法培育出无肌间刺(俗称鱼刺)的鲫鱼第三代群体,剔除了鲫鱼体内肌间刺,只留下了脊椎和大的骨骼。此项研究标志着中国水产动物遗传育种领域在理论和技术层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鲫鱼鱼鳞坚硬、鱼刺小且多,正因如此,鲫鱼难以进行大规模的食用和加工。通过基因方法去除肌间骨可有效解决这一难题,开辟广泛的商业机会。
据悉,自2009年起,该研究所就在国内率先开展鲤科鱼类肌间刺选育研究,其研究员表示:“很多人有被鱼刺卡喉的经历,所以我想培育出无刺鱼,这可能是将来
大宗鱼类产业发展的一个方向。”
研究团队首先确定了大概方向,从生命的“密码”——基因入手,从鱼刺中提取出肌间刺相关的1600多个候选基因。2018年,他们利用基因编辑技术鉴定到bmp6基因,率先应用于斑马鱼,在国际上首次获得无肌间刺斑马鱼突变体。从2019年开始,他们将bmp6基因应用于鲤科鱼类无肌间刺种质创制。
该团队专业方向带头人匡友谊带领课题组成员开始了漫长的鱼类肌间刺发育机制研究。他表示,2020年团队成功培育了第一代无肌间骨鲫鱼,成功率为12.96%,2021年的第二代成功率为19%,2022年初完成了无肌间刺鲫鱼规模化繁育,在哈尔滨试验基地获得发育正常的无肌间刺鲫鱼第三代群体2万余尾,无刺比例100%。
在
研究过程中,团队充分考虑了新品种的生物安全性。研究员匡友谊称,自年初以来,团队一直在进行生态安全评估,包括它们的游泳能力、抗冻能力和繁殖能力,以及被捕食的风险。匡友谊表示,“我们正在进行不育品种的开发,这可以帮助消除基因编辑鱼类在野外可能造成的影响”。目前,新品种的研发工作仍在进行中,预计2025年完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