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sputniknews.cn/20211014/1034639271.html
中国公布空间站后续建造规划 将择机发射巡天空间望远镜
中国公布空间站后续建造规划 将择机发射巡天空间望远镜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北京10月14日电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林西强10月14日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称,在完成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及工程全系统综合评估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将全面转入空间站建造阶段,后续,将择机发射巡天空间望远镜。 2021年10月14日,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2021-10-14T16:57+0800
2021-10-14T16:57+0800
2022-01-26T02:16+0800
科技
中国
空间站
https://cdn.sputniknews.cn/img/102736/26/1027362664_0:1:1200:676_1920x0_80_0_0_0bd6bf27fd23e50f1f97ea418a636d28.jpg
林西强说,在完成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及工程全系统综合评估后,工程将全面转入空间站建造阶段。他介绍,空间站建造阶段规划实施6次飞行任务,首先发射天舟四号货运飞船,运送补给物资,为随后实施的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行任务做准备;其次,神舟十四号乘组在轨驻留期间,将先后发射问天实验舱和梦天实验舱,与天和核心舱对接,进行舱段转位,在2022年底前完成空间站三舱组合体建造;随后实施天舟五号货运补给和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行任务,神舟十五号乘组将与神舟十四号乘组开展在轨轮换。林西强还表示,对空间站状态进行全面评估后,转入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后续,将择机发射巡天空间望远镜,与空间站共轨长期独立飞行,开展巡天观测,短期停靠空间站进行补给和维护升级。中国载人空间站是一个在轨组装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空间实验室系统,预计于2022年前后建成。空间站轨道高度为400~450公里,倾角42~43度,设计寿命为10年,长期驻留3人,总重量可达90吨。中国空间站基本构型有3个舱段,1个核心舱,2个实验舱。其中,核心舱用来控制整个空间站组合体,两个实验舱分别用于生物、材料、微重力流体、基础物理等方面的科学实验。
https://sputniknews.cn/20211014/1034638311.html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feedback.cn@sputniknews.com
+74956456601
MIA „Rossiya Segodnya“
2021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feedback.cn@sputniknews.com
+74956456601
MIA „Rossiya Segodnya“
新闻
cn_CN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feedback.cn@sputniknews.com
+74956456601
MIA „Rossiya Segodnya“
https://cdn.sputniknews.cn/img/102736/26/1027362664_150:0:1051:676_1920x0_80_0_0_0098e05f5f6c9751c0cea565e34a5f3b.jpg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feedback.cn@sputniknews.com
+74956456601
MIA „Rossiya Segodnya“
科技, 中国, 空间站
中国公布空间站后续建造规划 将择机发射巡天空间望远镜
2021年10月14日, 16:57 (更新: 2022年1月26日, 02:16)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北京10月14日电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林西强10月14日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称,在完成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及工程全系统综合评估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将全面转入空间站建造阶段,后续,将择机发射巡天空间望远镜。
林西强说,在完成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及工程全系统综合评估后,工程将全面转入空间站建造阶段。
他介绍,空间站建造阶段规划实施6次飞行任务,首先发射天舟四号货运飞船,运送补给物资,为随后实施的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行任务做准备;其次,神舟十四号乘组在轨驻留期间,将先后发射问天实验舱和梦天实验舱,与天和核心舱对接,进行舱段转位,在2022年底前完成空间站三舱组合体建造;随后实施天舟五号货运补给和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行任务,神舟十五号乘组将与神舟十四号乘组开展在轨轮换。
林西强还表示,对空间站状态进行全面评估后,转入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后续,将择机发射巡天空间望远镜,与空间站共轨长期独立飞行,开展巡天观测,短期停靠空间站进行补给和维护升级。
中国载人空间站是一个在轨组装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空间实验室系统,预计于2022年前后建成。空间站轨道高度为400~450公里,倾角42~43度,设计寿命为10年,长期驻留3人,总重量可达90吨。中国空间站基本构型有3个舱段,1个核心舱,2个实验舱。其中,核心舱用来控制整个空间站组合体,两个实验舱分别用于生物、材料、微重力流体、基础物理等方面的科学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