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类会议每两年举行一次,上次是在2020年6月15日加勒万河谷爆发1975年以来最严重冲突后一周年时举行的。当时,有4名中国士兵死亡,印度死亡不低于20人。
俄罗斯科学院世界经济和国际关系研究所高级研究员、俄罗斯战略研究所专家阿列克谢·库布里杨诺夫在接受卫星通讯社采访时指出,印度将军目前对组织问题和与中国接壤边境的行动情况的审查,对防止未来发生类似事件来说至关重要。
他说:“实际上,印度人整年都在思考加勒万河谷冲突的结果,也就是说,怎样做才能避免类似事件的重复。与此同时,他们当然在考虑如何巩固自己的地位,如何投送力量。对印度人来说,加勒万是极其严重的教训,他们不想再重复此类事件。”
加勒万冲突后,中印两国举行了11轮军长级谈判。2月中旬,在举行了9轮谈判后,双方达成的主要成果是,将班公错湖的前线部队和装备分开。专家阿列克谢·库布里扬诺夫指出,双方就东部拉达克实际控制线上戈格拉-温泉区和德普桑地区军事单位脱离继续磋商。
军事会议召开前,印度国防部长拉杰纳特·辛格(Rajnat Singh)于 6 月 17 日开通了 12 条公路。 其中之一是位于阿萨姆邦 Lakhimpur 地区的 Kimin-Potin。部长在开通仪式上发表了演讲,强调印度追求和平,但知道,如果有谁想进攻的话,知道如何回应。
其余 11 条公里位于北部和东部边界附近。 拉达克和克什米尔地区各 1 条,阿鲁纳恰尔邦有 9 条。
成都世通研究院执行院长龙兴春在接受卫星通讯社采访时指出,印度在边界基础设施发展方面与中国展开竞争。所有这些公路,都具有军民双重使用功能,但首先是民用功能。这些举措,促进了印度交通和经济的发展。
他说:“印度在边境地区加快基建步伐,可能首先确实是基于军事方面的考虑,为了服务于可能的冲突或后勤军力运输等情况。不过虽然这种基建项目客观上具有预防性,但印方所设想的战争实际上是不大可能出现的,多数情况下也不会有大规模军力和物资运输的需求量。因此待基础设施竣工后,我认为或将以民用为主。而且基础设施的修建无疑能够推动印度边境地区的交通发达和经济发展。其实世界很多国家都存在这种情况,一些本来基于军事动机所修建的设施最终都被民用化。”
“印度当前把中国假想为自己的敌人,认为可能与中国发生冲突。但是根据中印关系的历史,双方实际上是有共识的,都表示希望采取和平的方式来解决争端。也就是说只要管控好日常的一些小冲突,双方间应该就没有太大的问题。而且中方一再强调没有战略的意愿和动机,要通过军事手段解决中印边界问题。只是印度由于实力较弱,想要做这种军事上的准备而已。不过我相信最终这些基础设施也是用不上的。而且在基建方面,印度与中国的实力差距确实较大,短期内很难赶上中国。不仅关于修路,也包括资源的投入、施工效率以及基建的标准程度。”
专家阿列克谢·库布里扬诺夫指出,印度确实在边境基础设施发展方面落后于中国。很早以前,印度已在努力与中国拉平建设速度,目前主要把注下到通向机场的公路建设方面。
他说:“毫无疑问,正常修路,考虑到印度地貌,需要建很多桥梁。而且,这些桥梁要相当的坚固,可乘载印度的主战坦克。这是非常大的问题。”
12条公路开通当日,印度媒体呼吁,加快1999年已经批准了的73条“战略公路”的建设速度,总长是4643公里。
据悉,最近一年中,印度已经完成1200公里的公路建设,为2865公里的公路铺设了路面。同时,1200公里中仅有162公里位于印度西北部地区游人如织的拉贾斯坦邦。其它的则分散到所有区域,从印度北部的克什米尔到阿鲁纳恰尔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