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五人格”包括责任性(Conscientiousness)、外倾性(Extraversion)、神经质性(EmotionalStability/Neuroticism)、经验开放性(OpennesstoExperience)和亲和性(Agreeableness)。
相关研究论文发表在“科学俄罗斯”网站上。
专家借助各种经济计量模型对数据进行了分析,控制变量为从性别、年龄、民族、婚姻状况、体重到地区人均收入、酒类价格、气温条件等19个个性化和地区性特征。
结果证明,与饮酒行为无关的只有一项特质:亲和性。其他几项的影响程度因性别等因素而有所不同,但主要结论是明确的:人格特质决定对酒的态度,也预示着饮酒的量和可能性。
一个人越有责任心(坚定、努力、负责),喝的就越少,就越可能不会开始喝酒。而且,有责任心也是有远见的表现,这样的人自我控制能力更好,积累人力资本(对健康和教育的投入)的需求更高,更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
据计算,责任性增加一个标准差,男性不饮酒的可能性会提高2.5%,女性为1.7%,而且饮酒量会分别减少38%和28%。
外倾性增加一个标准差,男性不饮酒的可能性会减少2.1%,女性为2.7%,饮酒量则分别增加27%和24%。
就经验开放性(创造性、求知欲、良好的想象力)而言,这种特质越强,饮酒越少,男性饮酒会减少7%,女性则不明显,但她们受神经质性影响更大。
神经质性(情绪不稳定、不自信、焦虑、承压能力低)会促使人们饮酒。男性饮酒量会增加7%,女性为13%。
性别差异的根源可能在于饮酒动机的不同。专家表示:“男性喝酒往往是因为要随大流,以及想要从酒中获得愉悦感。女性喝酒则通常是为对抗负面情绪。此外,抑郁发作会加强神经质性。而抑郁发作较多的是女性,在这种情况下,酒精可能充当自我治疗的工具。”
如果考虑到“大五人格”,那么这些数字会明显减少。对于高校毕业生而言,数字缩减近一半,男女分别为26%和16%,对中等专科院校毕业生而言,男女月饮酒量分别减少24.8%和11.6%。
“如果不研究性格特质,那么教育对饮酒行为的影响会被高估。”俄罗斯高等经济大学专家总结称,“高等院校和专科院校可以提供新的社会环境,但与节制饮酒相关的性格特质(例如责任性、外倾性、神经质性)在上大学之前就已形成。研究表明,30-50%的明显性格特质是遗传的,而且外倾性和神经质性是‘大五人格’中最易遗传的类别,责任性则主要是初期社会化的结果。”
评估非认知能力对制定与减少饮酒相关的政策会有实质性的帮助,重新审视教育对饮酒的影响将提出重要问题。专注于学生工作是否为时已晚?如果与引发酒瘾相关的性格特质已经形成,那么就要更早行动,在中小学时期就要注重心理培养,首先是责任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