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采访中,两位北京市民都或多或少地表达了一些压力。的确,垃圾分类在最开始实施的时候,往往因为人们的习惯没有建立,难免会面临一些抵触心理。
生活在北京的彭先生说:“出租屋本来就很小,还要多摆几个垃圾桶,我挺苦恼的。主要还是觉得不方便。政策好不好也不是我们做了这一步就好了,还要看垃圾分类后的处理。”
生活在北京的黄女士说:“我感觉生活上麻烦了许多。而且我平时下班时间比较晚,希望不要限制扔垃圾的时间,因为这样跟我工作时间对不上。”
受访者认为,如果能够及时得到垃圾处理后的反馈,看到垃圾分类后的效果,相信可以尽快接受并坚持下去。
“我觉得垃圾分类后的处理很关键。小区内垃圾分类了,那垃圾处理厂分类处理了吗?可回收的真的回收了吗?如果这些都是不透明的,群众看不到垃圾处理链路,民众也得不到反馈,可能很难坚持,但是如果能真的看到环保效果,相信还是有激励作用的。”
上海是中国首个进行垃圾分类的城市,自2019年7月1日起施行至今,已有近10个月时间。据央视新闻客户端消息,近日,上海市公布了2019年上海生活垃圾分类“年报”,数据显示,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和湿垃圾分出量同比有明显增长,而干垃圾处置量同比减少了17.5%。生活垃圾分类效果正在显现。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采访了生活在上海的市民涛涛,她表示,养成垃圾分类习惯之后就不会觉得麻烦,反而感到垃圾分类很有意义,利于环保。
“我觉得垃圾分类非常好,以前有些电池和过期药品,想分类也没有专门的垃圾桶。现在扔的时候顺手分一下,养成习惯了不分类还难受,之前看了很多环境方面的纪录片,保护环境真的很重要。我们小区我觉得做的很好,大家都很自觉,有专人监督。但有的小区仍然还是乱仍,总有些人比较懒,趁没人的时候会乱丢。”涛涛说。
据北京日报介绍,由北京市城市管理委联合歌华有线推出的垃圾分类查询小程序“北京市垃圾分类宝典”4月16日上线,输入垃圾名称或拍照上传图片,随手可查垃圾类别、如何投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