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俄图书馆”项目负责人玛利亚·谢米纽克向卫星通讯社介绍,仅最近一年,就有约30本中国作者的书籍在俄罗斯问世。该项目于2013年5月启动,中俄两个伙伴国共同落实文学作品互译。首批100本书、即各自50本翻译已基本完成,但联合工作还在继续。
玛利亚·谢米纽克:
"中俄图书馆”是俄罗斯翻译研究所与其它伙伴国家翻译项目中最为成功的项目之一。因此,根据和中方签署的协议,决定每方再各增50本书。此外,题材范围也在扩大。其中,中国儿童和人文方向作品也被列入翻译清单中。"
透过百年的厚重,中国依然为子孙留下独特的遗产,丰富着世界文化。很多俄罗斯人对中国古代经典文学耳熟能详,对20世纪的经典作家,比如老舍、鲁迅和矛盾也非常了解。但如果提及中国现代作家的名字,却并不容易。在街头随机询问,最好的情况是说出2-3个名字。
为弥补这方面的真空,俄方互译项目对中国书籍市场上的新作给予高度关注。据玛利亚·谢米纽克介绍,中国作家译成俄文的选择是透明的、也很容易理解:那些在中国获得承认和广泛声誉、以及国内外大奖获得者有更多的优势。
玛利亚·谢米纽克:
"比如,诺奖获得者莫言的书籍,除获得文学奖的《酒国》外,他的《生死疲劳》、《丰乳肥臀》也被译成俄文。不久前,他的《红高粱》俄文版问世。尽管莫言作品出版量不小,但因需求量大,不得不多次再版。"
据“中俄图书馆”项目负责人介绍,在俄罗斯获得赞誉的中国文学作品中,还有余华的小说《兄弟》、冯骥才的《一百个人的十年》、王安忆的《长恨歌》、麦家的《暗算》、毕飞宇的《推拿》和张炜的《古船》。
中国儿童文学作品需求量上升成为俄罗斯书籍市场上的新趋势。玛利亚·谢米纽克以黄蓓佳的《我要做个好孩子》为例,书中讲述的是一位小学女生,幻想考入最好中学的故事,内容既生动又感人。中国作家文集卖的也非常好。俄罗斯读者非常喜欢那些将各种作者短文汇在一起的文集。
应该承认,俄罗斯读者并非都能理解中国作家作品的内容。比如贾平凹的《秦腔》。贾平凹获得很多文学奖,在中国深受爱戴。但其作品,因民族特色浓重而很难译成外文。但这并不意味着,俄罗斯读者不想去了解他书中描述的中国现实与思想。恰恰相反,越来越多的俄罗斯读者正埋入中国文学作品当中,从中去更好地感知和了解现代中国。玛利亚·谢米纽克在接受卫星通讯社采访时指出。
玛利亚·谢米纽克:
"青年人都非常愿意阅读,中老年也是一样的。不同阶层和职业群体的人都在阅读中国作家的作品。这些俄罗斯人,不仅乐忠于中国文学,同时也醉心于世界文学。通常,这是一些愿意思考的人:在购买新书时,他们首先感兴趣的是专家们的意见,读者们在互联网上的读后感。而更主要的,喜欢中国文学的人有了更多的选择:现在,在俄罗斯任何大城市中,都可买到中国作家的作品。"
为了解实情,卫星通讯社记者前往新阿尔巴特街上的莫斯科书城。书籍部副部长欧丽佳·沃尔科娃建议使用书店的电子目录。在这套搜索引擎中,可输入书籍名称、作者姓名、出版地点和时间等各项指标。
输入“中国的”字样,引擎马上给出304个名称。这么多有关中国的书籍,对首都这家大书店来说,是相当不错的结果。其中不仅有文学作品,还有其它涉及中国的书籍,比如教科书、公共政治和科普文学等等。
帮助学习中文的书籍也不少:各种儿童和成年人汉语印刷版和语音版的学习材料、双语词典差不多有30种。两年前,这些书籍几乎被疯抢。现在读者的数量少多了,也许,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啃得了”汉语,需求量也随之下降。现代文学作品中,有两年前出版的莫言的两部小说,需求仍然旺盛。另有差不多10本有关风水的书籍,还有差不多同样数量的武术和中医、首先是针灸方面的实用书。最近一些年里,读者对有关中国的书籍的兴趣依然浓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