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潘超越已经不是新华社的摄影记者。在接受俄罗斯卫星通讯社采访时,他讲述了参加比赛并获奖对他的生活及进一步的创作产生了影响。
问:您认为斯捷宁摄影大赛的全球性、独特性体现在哪里?它的备受瞩目体现在哪里?
答:第一点,其实参加摄影比赛是我之前从事摄影记者这个行业经常关注的一个领域,但是往往摄影比赛有一个比较大的一个问题、缺陷,这也是安德烈斯捷宁奖的一个优势,就是传统的新闻摄影比赛比较关注突发新闻、硬新闻,而对于人性的关注、长期题目、更带纪实故事性质的内容进行关注的摄影比赛并不多。
而在过去几年,安德烈斯捷宁摄影大赛关注硬新闻、突发性新闻照片和关注专题类、长期项目的照片比例可能在3:7,也就是说更关注于后者。其实对于摄影者、参赛者来说,后者更考验功力。这体现了大赛本身的人道主义关怀,或者说安德烈斯捷宁摄影大赛对于新闻报道本身的理解有一个更深的层次,这是我从获奖作品以及参赛作品的角度去看的。
![安德烈斯捷宁摄影大赛关注硬新闻、突发性新闻照片和关注专题类、长期项目的照片比例可能在3:7,也就是说更关注于后者。其实对于摄影者、参赛者来说,后者更考验功力。 安德烈斯捷宁摄影大赛关注硬新闻、突发性新闻照片和关注专题类、长期项目的照片比例可能在3:7,也就是说更关注于后者。其实对于摄影者、参赛者来说,后者更考验功力。 -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https://cdn.sputniknews.cn/img/102911/18/1029111858_0:0:3462:2308_600x0_80_0_0_0f4a148ed005fe64012ddae752c8d183.jpg)
第二点,它更关注到了传统摄影比赛的获奖强国以外的国家,打破了过去由欧美主导的参赛话语权,从视觉语言、从表达风格等方面,转变了主导权。我看到有不少中东、非洲、中国、俄罗斯的获奖者,这些国家在传统的、以西方为主导的媒介里面发声机会比较少。而这正体现了安德烈斯捷宁摄影大赛国际化的特征,其他的摄影大赛当然也很国际化,但是传统西方的摄影大赛是以欧美或者以西方价值观为主导的国际化,而安德烈斯捷宁大赛的国际化体现在为非传统摄影获奖强国提供了发声平台。
第三点,安德烈斯捷宁大赛很关注年轻人的世界,它的年轻化是它很独特的地方。
问:当您成为该大赛的获奖者之后,您的生活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第一点,我获奖的那张照片比较具有意义,很少有中国摄影师在海外拍摄的作品获得奖项,但是我得奖了,这是一种突破。
第二点,我关注的题材其实更讲究故事性、长期性,或者说专题性。这个也是安德烈斯捷宁奖他们认可我的作品,我觉得很有价值的一个地方。因为我的获奖作品并不是一个突发新闻,我那几年在中东报道,那时候是中东"阿拉伯之春"之后最火热的一个阶段,我完全可以通过某一张血腥的、暴力的、战斗的这种照片去参赛,这样的话,如果获奖就是意料之中了。但是我之所以投这一组照片,是希望传达另外一种声音。而安德烈斯捷宁奖能够关注到我的作品并且认可我的作品,我觉得是一个很大的鼓励,但是我之后离开了这个行业,所以对于之后就没有太多的关注。
![我关注的题材其实更讲究故事性、长期性,或者说专题性。这个也是安德烈斯捷宁奖他们认可我的作品,我觉得很有价值的一个地方。因为我的获奖作品并不是一个突发新闻,我那几年在中东报道,那时候是中东阿拉伯之春之后最火热的一个阶段,我完全可以通过某一张血腥的、暴力的、战斗的这种照片去参赛,这样的话,如果获奖就是意料之中了。 我关注的题材其实更讲究故事性、长期性,或者说专题性。这个也是安德烈斯捷宁奖他们认可我的作品,我觉得很有价值的一个地方。因为我的获奖作品并不是一个突发新闻,我那几年在中东报道,那时候是中东阿拉伯之春之后最火热的一个阶段,我完全可以通过某一张血腥的、暴力的、战斗的这种照片去参赛,这样的话,如果获奖就是意料之中了。 -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https://cdn.sputniknews.cn/img/102911/18/1029111866_0:0:1500:999_600x0_80_0_0_6480effe52fd18c0f036cc5bf2eb1762.jpg)
问:为什么参加、支持这个摄影比赛很重要呢?
答:我觉得是重要的。
第一点,从参加比赛这个角度来看,因为它是一个专业类的比赛,是一个从业者需要经历的一个过程,就是说去捕捉作品,去获得作品,然后将作品拿去进行一个评判或者竞赛,最后得到收获,它其实是一个完整的闭环的过程,就是说它在一名从业人员职业化的过程中肯定是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第二点,在过去职业化的过程中,我们目力所及的比赛很有限,发声的平台或者风格也比较相近。如果有更多的像安德烈斯捷宁奖这样摄影大赛,为参赛者提供不同的平台、不同的评判标准,不同的游戏规则、不同的表达方式等等,那么对于整个行业,尤其是对于新闻摄影这个所谓的"夕阳行业"来说肯定能起到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