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星社采访的专家认为,中国尚未形成城市夜经济文化,未来需要通过改变市民生活方式以及减轻生活负担来实现夜经济发展。北京年轻民众则对"夜京城"充满期待,但季节与安全因素亟待解决。
根据"夜京城"规划,到2021年底,北京将形成一批 "夜京城"地标、商圈和生活圈。 前门大栅栏、三里屯、国贸、五棵松将被打造成首批4个"夜京城"地标,分别围绕古都风貌、活力时尚、高端引领、跨界融合等主题,发展具有创新引领和品牌吸引力的夜经济消费业态。
此外,在蓝色港湾、世贸天阶、簋街、合生汇、郎园、食宝街、荟聚、中粮·祥云小镇、奥林匹克公园等,打造首批"夜京城"商圈。 在上地、五道口、常营、方庄、鲁谷、梨园、永顺、回龙观、天通苑等区域,培育首批"夜京城"生活圈,便利居民夜间消费。
北京地铁12日立刻做出响应,从7月19日起,每年5月至10月,每逢周五及周六,部分地铁线路将延长运营时间。其中,地铁1号线和2号线沿线各站末班车发车时间均在0时30分以后,为消费者前往长安街沿线及二环周边的"夜京城"消费场所提供便利。
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城市政策与城市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李国庆 接受俄罗斯卫星通讯社采访时认为,中国城市目前还没有实现夜间经济的文化,因此不是地铁时间延长,大家就会到城市繁华区进行消费。
专家分析称,城市空间有三个要素,生活区、工作区以及往返于两者之间的繁华区。繁华区对于城市非常重要,它和家庭与单位都不一样,没有任何的限制。以日本为例,日本人下班以后不是直线回家,而是去城市的繁华区空间,类似于新宿、银座、涩谷。夜里11点,你从东京涩谷的车站出来,可以看到人山人海,这是一种文化,不是短期可以刺激出来的。
以北京最繁华的王府井为例,李国庆表示,王府井到了晚上10点多就是漆黑一片,这与商业结构有关系。王府井是一条商业街,离开这条商业街,往两边走很快就进入了居民区,活动也非常单调。而东京的三个副都心-涩谷、新宿、池袋的功能与王府井完全不一样,它们是三个商业区,商业区和商业街完全不一样,商业区除了餐饮功能,很大是娱乐功能。
与此同时,专家认为,中国人的城市生活方式和国外也不一样。国外城市服务的功能强大,大多数的家庭需求都由专门机构来提供,包括孩子教育、赡养老人等,不需要个人承担,中国很多家务还是自己完成。所以夜间经济实现的前提,是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城市提供专门服务机构的高度发达,把大家从家庭生活中解放出来,才有可能晚上去消费。
卫星通讯社采访的北京年轻民众则对"夜京城"充满期待,但北京夏季闷热、冬季寒冷的季节因素以及安全因素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北京"年轻一族"于先生向记者表示,我非常支持"夜京城"计划。虽然目前北京有一些夜生活场所,但相比上海及一些国际发达城市,仍有较大差距。比如北京的西边缺少夜生活场所,我最喜欢的五棵松华熙live工作日晚上十点人就很多,餐厅也都在等位。
谈及北京发展夜经济的阻碍,于先生认为,北京由于气候原因,夏天较热、冬天较冷,给发展夜生活造成一定困难,建议可以延长部分室内购物中心的营业时间。随着夜生活场所的增加,引发安全问题的概率也越来越小。但也需要有关部门积极配合,如及时进行交通疏导、发展公共交通等。
"90后"女孩孙小姐表示,"夜京城"计划是一项既刺激消费,又丰富民众业余生活的良好项目,对于北京这座古老而现代的城市来说是一次有益尝试。希望政府在打造"夜京城"时,尽量做到合理规划,尤其要充分考虑到安全因素,如地段合理选择、预留出安全通道、消防车通道等必备安全举措。同时,也应根据不同季节气候,合理安排室内外活动场所;增派更多警力维护"夜京城"商圈人流秩序,避免踩踏事故等可怕事件的发生;为来往人流安排更为便捷的交通设施等,同时保持良好的卫生环境也极为重要。
在校大学生张同学表示,我喜欢南锣鼓巷、三里屯、世贸天街这些年轻人经常光顾的地方,这些地区原本也有一些夜间经济存在,但还远远不够。北京具有打造"夜京城"的潜质,例如故宫博物院今年举办了两场夜间展览活动,收获了极大认可。市民纷纷表示要求增加夜间场次,这说明市民对"夜京城"的期待程度是非常高的。
张同学认为,目前北京市发展的夜间经济的障碍主要体现在城市管理层面,许多场所的营业时间有限制。业态的季节适应性也不强,适合在冬季夜间开展的业态较少。在安全问题方面,北京市有着众多举办夜间大型活动的经验,在做好预案和保障的情况下,风险因素是可以防控的。作为北京市民,希望夜京城的计划能够覆盖到一些距离城市中心较远的大型居住区,一方面可以让更多的市民参与其中,另一方面这些地区的居民就近出行也可以减轻夜间的交通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