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蒿草治疗疟疾的方法最早见于3世纪的中医处方。20世纪60年代,中国药理学家屠呦呦在探索新抗疟药物过程中对传统中医药物进行了测试,并成功从黄花蒿(Artemisia annua)中提取出有效成分--青蒿素,可消灭甚至奎宁都奈何不了的疟疾病原体。2015年,屠呦呦因此成为诺贝尔奖得主。
长期以来科学家们一直认为,只有蒿草的毛状物(覆盖在植物表面的毛细胞)才能产生青蒿素。但北卡罗来纳大学教授谢德玉对此表示怀疑。他与博士研究生里卡·贾德(Rika Judd)开展多次试验,对蒿草不同部位的细胞结构和基因表达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不仅普通的黄花蒿可以产生青蒿素,没有毛细胞的突变体也可产生青蒿素。
科学家得出结论,毛细胞对生产青蒿素的贡献并不十分大。因此,在努力扩大蒿草中青蒿素的含量时,首先要关注的并非毛细胞,但具体哪些细胞也可参与合成青蒿素暂时还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