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特朗普挑起关税战之初,许多中国专家还以为,这不过是美国总统的一个坏游戏,是可以纠正的即兴表演;只是暂时的湍流,通过谈判可以恢复正常。虽然也有许多中国评论家指出,贸易战是为了摧毁中国经济主权,是为了迫使北京成为美国的经济附庸,不过当时中国人多半还抱着一种希望。这种希望存在的依据就是,中国与全球经济学家们早就讨论过的中美作为世界第二和第一经济大国不断相互依存的思想。由此可以得出一个主要结论,恰恰是两国的经济利益将能阻止中美陷入尖锐冲突。然而我们今天看到的是,相互间的贸易制裁不仅没有停止,反而愈演愈烈。
或许,为了向国人证明:贸易战不会殃及他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以及社会保障计划的实施等等,"获胜风格"是需要的。但是,越来越感到有必要进行更深刻的分析--分析中国的能力,以及美国现在对华政策改变的原因。所有中国分析中心现在都在致力于解决这个问题。似乎,正 是现在我们才看到了 真正深刻思考特朗普现象的结果。《人民日报》不久前发表的一篇文章《理性认识当前的中美贸易摩擦》,对分析中国政治高层的观点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作者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隆国强。他以前也被认为是一位著名中国宏观经济学家。他的文章发表在"理论"专栏里,即具有一般性的特点,与具体的经济形势无关。党报发表的此篇文章,把重点完全放在了北京与华盛顿的关系上。在隆国强看来,冲突不仅局限于贸易领域,而是具有多层次特点,类似冷战时期超级大国家的对抗。正如许多研究者指出的那样,冷战的结束只是加强了美国例外论。隆国强也同意这种观点。
隆国强在文中写道,"为了维护其世界霸权地位,美国一直防范任何可能的追赶国家。当年的苏联、日本都曾遭到美国多措并举的遏制。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和综合国力上升,美国对华认知与情绪全面转向,重新定义了中美关系"。
"贸易战不仅是美国获取更多经济利益的手段,也是美国遏制中国的重要手段",隆国强在表达理解新形式的实质时写道。
隆国强的另一论点也很重要,它也许是中国领导人制定对美关系政策的基础。他在文中指出,随着美国将中国定义为"战略竞争对手",中美关系将发生深刻调整。就中长期而言这可能意味着什么?隆国强的文章证明,中国已经做好同美国打"持久战"的准备,就某些贸易问题暂时的妥协并不意味着纠纷整体上的消失,因为它的主要原因和动因是美国攻击中国的社会政治发展模式。
(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台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