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闷生活激发创作灵感
牟克1981年出生于黑龙江,在开始学习油画的基本功时,就曾接触到俄罗斯外教。俄罗斯老师严谨治学的态度,让他在初学油画时,就打下了坚实的素描基础。尽管他曾访学美国,游历欧洲,但还是感觉自己对俄罗斯情结更深一些,所以他2013年以访问学者的身份来到了俄罗斯苏里科夫美院进修学习,后于此攻读博士学位。
这一学,就走过了5年光景。 在谈到来莫斯科苏里科夫国立美术学院学习的原因时,他解释说:“来之前有很多学校可以选择,例如列宾、苏里科夫等等,但是我选了苏里科夫,因为每个工作室的风格和教学方法都不一样,基本可以达到因材施教,你喜欢哪个风格就可以进哪个工作室。” 来到莫斯科之后,学校宿舍艰苦的条件,莫斯科寒冷的冬天,学习俄语时的重重困难,让他的留学生活一度跌入谷底,感觉在莫斯科每天都看不到太阳。他也明白了为什么曾在西伯利亚受到过流放的著名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可以写出那么伟大的著作。正是这些困境,触动了内心最深处的情感。现如今他感谢这些困境带给他的苦闷,给了他绘画创作的源泉。
巧妙融合中俄绘画元素
来到苏里科夫美院后,他就师从萨拉霍夫。他说:“到这里之后,我就查了一下,我的导师叫做萨拉霍夫,很有名气。我也很喜欢一个俄罗斯的音乐家肖斯坦科维奇,我了解到我的导师跟肖斯坦科维奇关系也很好,(导师)画了很多他的肖像画,我就感觉应该选他作为我的导师。后来我就把我的画给他看,他也挺喜欢的,经过2-3个月之后,他才同意我进他的工作室,成为他的学生,而且我是他的最后一个学生。”
牟克对于在俄罗斯的油画学习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解释说:“最开始我就是看美术馆,看各个工作室,看教授老师的作品,也看学生的作品。到了后来就不会刻意去学,我基本上就是感悟,我感觉我就是学的话,也是模仿。即使我模仿的特别像,就是我一画就看出来,就是在俄罗斯留学回去的。或者说一看画的就特别有俄罗斯风格。我感觉没有意义,因为中国有自己的文化、历史、民族性,包括绘画方向都有自己的风格,所以我就想把俄罗斯元素和中国元素融合一下。我在莫斯科生活,这里半年时间都是冬天,俄罗斯的空气可以带给你各种感受,有快乐的,有压抑的。这些感觉,学是学不到的,需要把这些感觉融入到绘画里。他几乎每天要在画室画8个小时左右。谈到对绘画的热爱时,他表示,已经不知道自己是否还喜欢画油画,反而认为画画本身已经变成了自己生活中的一个习惯。
留俄多年不忘将所学带回中国
2017年4月,牟克在俄罗斯联邦艺术科学院举办了“丝路丹途”个人油画作品展。此次展览得到了俄罗斯联邦艺术科学院主席和主席团的赞誉,并在同年11月份授予牟克俄罗斯联邦艺术科学院金质奖章。展览中有《纪念列夫·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系列油画作品。对于这一系列油画创作灵感的来由,牟克介绍说:“在俄罗斯冬天很漫长,我就看列夫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之前也看过,后来就再重新仔细研读,看完之后,我就开车去了(列夫托尔斯泰的故居)图拉。就想把《战争与和平》这部著作的俄文写在画布上,然后再画画。这就是一个很偶然的想法,然后我就做了。”
牟克在2017年也被破格晋升正教授 。祖国资助他来俄罗斯学习进修,他交给了祖国一份傲人的答卷。不仅不负国家所望,在学习的同时,他也一直为中俄之间的教育做着贡献。他说:“像我们黑龙江距离俄罗斯这么近,现在又是‘一带一路’中蒙俄经济走廊。所以我们在教育方面,主要是音体美这部分,跟俄罗斯全面合作。我觉得我的工作不单单是画画,而是将更好的资源引进到国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