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实质上是基于互惠互利促进经贸合作的理念。它本身与诸如"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独联体自贸区"、甚至"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等传统贸易联盟不同。"一带一路"倡议的参与国,就其它们的地理特征、发展水平以及经济结构而言,没有共同点--其中包括欧洲、中亚、东亚、非洲、甚至大洋州国家。
问题还在于,这些国家债务较高,它们缺少自己的资金。李若谷指出,沿线国家的平均负债率和债务率已分别高达35%和126%,超过20%和100%的国际安全线。因此他认为,向这些国家投入巨资,风险很大。
问题就在于谁会投资?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鸣不久前在接受《南华早报》采访时指出,资助"一带一路"大部分项目的,主要是亚投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和丝路基金。然而,王一鸣同时承认,"一带一路"每年需要的近5000亿美元,仍有缺口。
吸引私人资本或许能摆脱现状。然而正如进出口银行原行长李若谷指出的那样,这些国家市场准入的法律的不统一性、不透明性、汇率政策以及严格的税收制度,会吓跑私人投资者。
况且私人资本本来就一直对投资基础设施建设不感兴趣。这是一种长期投资,很难计算它的回报率。因此,正如中国人大重阳金融研究院宏观研究部主任贾晋京指出的那样,对私人资本有多大吸引力,属于每个参与国的内部问题。
贾晋京说:"我们需要正确看待李若谷的观点。他所提出的观点是针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国内的经济形势,关键点在于国内,而‘一带一路'从本质上讲,是国际发展合作的倡议。而且‘一带一路'虽然是中国发起的,但并不代表倡议之下所有的合作一定跟中国有关系,有些合作是除中国之外的国家在开展合作。再次,很多国家缺少项目资金,经济状况不是很乐观,债务负担比较重,这些问题在‘一带一路'提出前就是客观存在的,但这并不影响‘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而且这一倡议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逐步面对和解决这些问题。"
另一方面,美国总统特朗普无意中为"一带一路"做了广告。最初美国退出"跨太平伙伴关系协定",接着又开始同中国打贸易"口水战",随后就是加征关税。所有这些都让其他国家对美国作为稳定和可靠贸易伙伴开始表示怀疑。因此即使老盟友,例如,日本,也不得不转向中国倡议。在此背景下,中日两国外长王毅与河野太郎会晤似乎正合时宜。河野太郎表示,日本愿意在"一带一路"框架下同中国合作。此前有日本媒体报道称,日本正在考虑吸引中国参与自己在非洲建设公路网项目的可能性,首先指的是喀麦隆-刚果共和国运输走廊的建设。这只能有利于中国。中国将来也非常愿意吸引经济发达国家参与到"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的合作中来,这将更有利于让大家共同承担"一带一路"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