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在提供援助领域的独特竞赛说明了一个更一般的趋势——在美国对国际机构兴趣减少的背景下,相反,中国则越来越积极地参与全球性管理问题的解决。
五人研究者之一Bradley Parks认为,最有趣的是,美中在向许多国家的注资规模上开展竞争。然而就每一个具体情况而言,究竟向哪注资,暂时仍有区别。
按照研究者的意见,中国未来五年就有可能超过美国,因为美国总统特朗普三月已经宣布打算减少国外非军事开支32%,为135亿美元。西方捐助者与中国不同,对每一个具体项目对经济增长影响的要求不太严格,因为它们都是些长期或人道援助,报告作者认为。他们同时强调,中国提供的所有援助中,符合经合组织标准的,只占总援助金额的23%。美国符合经合组织标准的,占总援助金额的93%。需要指出的是,按照经合组织的标准,只有那些用于发展国家经济的资金才被认为是援助,它们中至少25%不需要返回。
中国的援助主要都是没有发展地区和国家这个直接目的,拨款经常带有与市场条件区别不大的条件。例如,优惠的出口信贷和减免债务都属此类。不过报告作者发现,西方和中国的援助的有效性实际上没有区别。中国的项目在签署合同两年后就会给受援国带来0.7%的GDP增长。然而很难同意报告作者使用的方法的全部。根据他们的调查,2009年中国向“俄罗斯石油”对华输油管道建设提供的贷款,在作者看来,属于最大一笔交易。正如米哈伊尔·科罗斯季科夫写道的那样,AidData研究的许多分析人士注意到了他们混淆贷款与援助概念的事实。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梅新育在接受卫星通讯社采访时就此评论道,首先,我不赞成这份报告的总体基调和立论的思想倾向——这份报告的基调是将对外援助视为大国之间政治竞争的工具。但是在我看来,对外援助的无论是对于援助方还是受援方而言,乃至对于国际社会发展而言,都有好处的。第二,我认为这份报告的数据是有问题的,尤其是对中国的援助金额数据的统计。我对于他们在比较中美对外援助金额时,是否使用了同样的统计口径表示怀疑。第三,报告认为,发展援助在中国对外援助占很大比例,这一点确实是中国对外援助的一个突出特征,也是需要我们继续坚持的。此外,希望美国不要将对外援助当成大国竞争的工具。在对外援助过程中,希望美国一改从前“送枪送炮”的军事援助作风,将精力投入经济发展,这对美国和世界而言都是好事。
(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台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