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历史,总能使人增长智慧。据我们了解,中国人很久以前就来到了莫斯科。那些来自“天朝”的居民在莫斯科生活和工作,直到1917年十月革命前。上世纪二十年代,俄罗斯首都就有了中国俱乐部,下设酒店和宾馆。甚至还有“中国复兴会”在活动。华联会主席黄静接受俄罗斯卫星通讯社记者采访据了解,1930年,“中国复兴会”已有1300名会员。那时的华人主要从事洗衣业和一些小生意。从当时的报纸和莫斯科人的回忆中可以了解到,莫斯科洗衣店的名称很有特色,比如“北京劳动者”、“旅顺洗衣店”和“国民党无产者”等等。伴随前苏联新经济政策的推出,所有这些都逐渐淡出了历史舞台。新经济政策后期,前苏联基本上全面禁止了私营经济,之后开始了大清洗和反间谍运动。30年代末,大多数中国人离开了苏联。
1987-1989年,中苏关系逐渐恢复正常后,在莫斯科又能看到中国人了。首批过来的是大学生和实习生,其中很多人一边上学一边经商。正是在这段时间,莫斯科开始有了现代版的华人社团。
1994年,莫斯科华侨华人联合会在莫斯科正式成立并注册。邹厚功先生、白嗣宏先生和王嗣杰先生为华联会创始人。黄静指出。
“主创人邹厚功老先生当时经营了一个居住楼,很多中国人住在那里,他本人也做些贸易。他出资与同仁一起创建了华联会。还出资办了一份中俄双语版的报纸,叫《中俄信息报》,中国人能看,了解俄罗斯;俄罗斯人也能看,了解中国。该报起到了一个很好的桥梁作用,增进了中俄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
像在很多国家一样,莫斯科的华人社团为大学生、企业家和劳动移民提供帮助;组织中国传统节日庆典;开展各种巩固两国人民友谊的社会活动。
据黄静介绍,华联会两年前创建了俄罗斯第一华人个合唱团——现在已成为莫斯科华星艺术团合唱团,吸收所有热爱合唱并有志于传承中华文化的华侨华人,这也是华联会参与中俄文化交流活动的重要成绩之一。该合唱团已成为莫斯科很多文化节目的亮点。
莫斯科华侨华人联合会之歌尽管很早以前,俄罗斯首都就有了不少相当成功的商业中心、宾馆、酒店、中医院和文化教育中心,但这里从未有过类似西方国家那样的“唐人街”。
黄静认为,主要原因在于,俄罗斯不是加拿大、澳大利亚和美国那样的“移民国家”。这几个国家的居民主要是外来移民。另一方面,伴随着沟通方式的发展变化、相互间融合度的提高、教育全球化以及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对华侨聚集地的需求正逐渐消失。原有的“唐人街”也将变成历史名胜了。
黄静坚信,最近一段时间里,来莫斯科的中国人数量还将增加。原因在于:一方面,西方对俄罗斯实施制裁,给中俄之间各方面的合作提供了更多的可能;另一方面,中国启动“一带一路”经济发展战略,给中俄两国之间提供了更多商业和文化交流的机会。从这个意义上看,莫斯科对于中国人来说,不仅是一个巨大的劳动力市场,同时也是一座存在巨大潜在机会和可以取得更多成绩的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