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争论始于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管理学院院长马凯硕撰写的一篇文章。他在谈到最近发生的卡塔尔危机时写道,这个阿拉伯国家中的“矮人”出现问题,是因为它所争取的不符合它的重量级。马凯硕指出,新加坡身为一个小国,也会遇到类似情形,应当学会作为小国而表现。
历任联合国大使、驻俄大使和外交部常任秘书的新加坡著名外交家比拉哈里对这篇文章给予了反驳。他说,马凯硕的观点是一个“危险的错误”。比拉哈里说,新加坡不止一次在国际外交和政治斗争中坚持自己原则和立场并取得最终的胜利,不怕抵制大国的压力。
有趣的是,两位作者都认为自己是个现实主义者:一位认为要重视各国在潜力上存在着的客观差别;另一位则认为这丝毫不意味着要从属大国的意志。他们两人之间的差别就在于:一位看到的是现实中的局限,另一位看到的则是能力。解决两人矛盾的答案,或许要去寻找他们之间的中间点,就像经常发生的那样。如果小国超越自己的能力,它就有可能付出很大代价,但也有凭着信心和决心战胜大国的情形。
尤为重要的是,这场争论恰好发生在新加坡。在这里大国与小国关系表现得异常尖锐。日益强大的中国越来越认为自己有权同东南亚小国用武力说话,小国中的每一个都以自己的方式应对这一挑战。往往是,最终的成功取决于智慧和好的战术,而不是国家的实力。
例如,较大、较富裕的印度尼西亚暂时还不能成为东盟的积极领导人,在地区集体行动中很不起眼,而这里所有国家都比它小。而越南就其潜力而言小得与中国不可比拟,但却能利用像海外侨民这样的工具从舆论上对中国施压。
一些专家认为,中国自己似乎暂时还没学会利用自己强大的实力。虽然小国难以逃脱它的经济魅力,但是中国使用影响邻国的工具往往收到相反的小国。北京试图在自己周围打造一个友好带,但有时却吓唬自己的邻国。软实力的巨大潜力实际上还没有奏效——由于领土纠纷和中国企业的不断扩张,东南亚很少有谁相信中国。因此有关小国是否应当像小国那样表现自己,是对大国为了达到自己目的应该如何表现这个问题的有趣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