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与俄罗斯水文气象与环境监测署南北极研究所在北京签署了合作备忘录。据俄罗斯南极考察队负责人瓦列里·卢金通报,该举措是由中方倡议的。卢金正在北京参加5月22日-6月1日举行的合作发展国际议会。
中俄两国整合力量以便完成昂贵的南极考察和物流任务。这些活动将在距南极站很远的地方实施,因此,双方合作将带来协同效应。在京参加会议的俄罗斯专家这样认为。
中国南极站紧靠俄罗斯科考站。中方考察队员们使用俄罗斯的基础设施,双方签有临时使用俄罗斯"进步"站附近俄方起降跑道协议。
中国学者对其发现的冰下水库研究非常感兴趣。而俄方对研究"东方"冰下水库拥有相当的经验和成绩。因此,两国在研究此领域工作方面搞合作对双方来说都是有利的。俄罗斯水文气象与环境监测署南北极研究所专家维亚切斯拉夫·马尔基亚诺夫这样指出。这位专家对中国南极同行的工作已经观察了差不多30年时间。当中国人建第一座南极站"长城"站时,马尔基亚诺夫曾任乔治王岛别林斯高晋站站长。
马尔基亚诺夫在接受卫星网采访时指出,中国开发南极的速度非常快,考察研究规模也非常大。开始时,中方是在乔治王岛落地的。但这个地方,正如南极人开玩笑所说的,是一个大家都可以到达的地方。然后,中方向南极东部进军,在俄罗斯"进步"站附近落户,完成更为复杂的任务。再之后,中国同行建起内陆站,在海拔4100米的冰帽最高点设立"昆仑"季节站。目前,中国在罗斯海区域组建第五个考察站。该区域属于第六大陆太平洋区段。
中国在南极,就像在其它地区一样,在极力利用自己的资金能力,以期占有主导性地位。马尔基亚诺夫这样认为。
他说:"为何要在人类难以生存的冰帽上建季节性的‘昆仑'站?已经有过不得不将人员从那里紧急撤离的情况。原因在于,这里是最高点,以此证明,中国人是最优秀的,他们可以在那里从事钻探,获得地球上最古老的冰样。俄罗斯在‘东方'站已经工作了25年,冰层已经完全钻透了,获得了差不多60万年前的冰样。但中国人想拿到100多万年前的冰样,为此建立了昂贵的南极站,推进耗费巨大的项目。中国南极人购买了Basler Turbo公司的美制DC-3型飞机,雇佣了加拿大 Ken Borek Air 公司拥有南极丰富经验的飞行员。去年一整年,他们都驻扎在俄罗斯的‘进步'站,落实南极飞行项目。"
据马尔基亚诺夫介绍,中国已在南极内陆组织起交通网络。俄罗斯有9台越野车,而中国的越野车数量约为20辆。最近几年中,中国对所有的南极站都进行了现代化改造。从装备水平看,任何一个国家的实验室都羡慕不已。尽管中国南极人成绩斐然,但也存在一定的困难。俄专家指出。
他说:"中国专家对与俄罗斯南极人合作总是抱有很大的兴趣。我觉得这里的原因是,尽管购买设备的投资很大,但中国南极专家在专业水平方面还有一定的问题。常常有这样的情况,我们普通机械师为中国同行提供设备方面的帮助。看来,花掉了不少资金,但还没有获得所期待的结果。"
有52个国家签署了《南极条约》。在南极工作方面,中国居于领先地位。签约框架下举行的一系列论坛首次在中国举行,这也证明了中国在南极研究方面的日渐增长的角色。在北京论坛上,中方表示,南极工作完全出于科学目的。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研究员李院生在接受卫星网采访时也阐明了这一点。同时,他驳斥了西方国家有关中国准备利用南极自然资源的指责。
他说:"西方媒体的报道并不属实。现在全球都在关心气候变化问题,南极是研究气候变化问题的关键地区。各国通过研究南极,分析气候变化的历史和现状,从而对未来的气候变化趋势作出更为准确的预测。南极的矿产资源和其他大陆情况相似,因为如果将南极的冰盖去掉,这里也有山脉、平原、湖泊和河流 ,存在各种矿产资源。上世纪八十年代出现了南极矿产资源开发热潮,当时很多国外的公司都计划开采南极的矿产资源。90年代初期,大家逐渐认识到南极是世界上的一片净土,开采矿资源会影响这里的环境,要保护南极的环境就必须停止开发矿产。 1991年10月在马德里通过了《南极环境保护议定书》,冻结了南极的矿产资源开发。邓小平曾提出,中国要为全人类和平利用南极做出共享。中国在南极的活动一直遵守条约内容。而且,中国在南极的活动都是科学考察性质的,主要研究的科学问题是全球气候变化,我们并没有为开采南极矿产资源开发做任何准备。"
中俄两国在北京签署的框架协议中强调,将秉承《南极条约》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