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的观点:完全寄望于"欧洲-中国西部"国际交通走廊国际公路运输联盟(IRU)常驻联合国代表伊戈尔•鲁诺夫认为,尽管中国投资呈现增长态势,但中国不会建立统一的投资管控体制。而在国际形势不稳定的大环境下,中国有望在团结国际社会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所有人都在期待,中国为所有人开放‘仓储'金融资源,开始不加选择地投资,而事实上完全不是如此。想出一个多边(投资)机制很难。现在有亚投行,有丝路基金,但在我看来,未来项目将实现双边投资。中国会发放优惠贷款,但不会建立专门机构来管理贷款去向和使用情况。"
欧洲民族主义、美国"特朗普主义""爆炸",政治正确开始转向公然宣扬民族主义,这一切对经济发展而言都很危险,因为可能会破坏贸易协议,因此任何像中国一带一路这样旨在团结国际社会的想法都有着明确的国际目标,尽管它本身具备区域属性。现在是中国作为多边世界"辩护人"跻身世界前列、取代美国的大好机会。在向贸易孤立主义转变的背景下,中国有机会成为全球化理念的带路人。
专家认为,俄罗斯将从"欧洲-中国西部"国际交通走廊项目获益良多:
"中国西部通往欧洲的陆运走廊启用后,将为俄罗斯带来可观的过境运输收入。中国1月份批准了(上合组织)公路运输协议,开通了六大经济走廊,也包括在中国境内的运输线路。其中一条走廊从连云港延伸至圣彼得堡。实际上,中国被说服打开国门用于国际运输,这是‘改变游戏规则'的大事。至于海运路线,我认为对俄罗斯没有什么吸引力。"
俄罗斯科学院世界经济与国际关系研究所所长谢尔盖•卢科宁接受卫星通讯社采访时指出,俄罗斯有必要建立"一窗式"原则,以便更好地参与一带一路倡议的落实:
"各国在参与一带一路问题上开始出现明显差别。欠发达国家对这一倡议百分之百地欢迎,而工业发达国家希望了解在此框架下与中国合作可能出现哪些麻烦和困难,试图弄清哪些领域符合他们的利益,哪些领域与中国倡议相悖。俄罗斯已在外交部基础上建立了若干机构,欧亚经济委员会以及个别部门也在从事相关工作,结果搞得一团糟。因此有必要制定一窗式原则,以便让中方知道去哪里了解项目情况。此外,一系列国家与中国合作已有自己的议程,往往会忽视一体化组织的利益。"
"这主要是指国际金融组织,我们创建了一些有中方和其他伙伴参与的类似组织。金融创新十分重要,许多项目需要进行长期融资,例如基础设施项目。为此我们需要引进高素质专家,政府可以吸引私营经济参与项目。"此外,他还呼吁国际金融机构联合投资俄罗斯基础设施项目。
欧洲态度:透明和减少投资风险英国财政大臣菲利普•哈蒙德与俄财政部长所持观点相似。他强调,有必要完善融资结构,融资应主要依靠国际组织进行。
"应保证我们所谈的这些项目有机会通过国际组织进行融资。世界银行已开始研究这一问题,以使项目依靠国际组织和银行进行融资。正在制定金融项目的伦敦专家可以联合其他专家一起制定相关规则。"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罗世礼(Nicholas Rosellini)称:"我们希望,在落实‘一带一路'项目框架下,我们能够更多地着眼于可持续发展理念,该理念包含三个层面:经济、社会和生态。"
漆咸楼(即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Chatham House)副所长亚当•瓦德(Adam Ward)指出,应建立一个可以考虑到经济落后国家特点的机制。
波兰投资贸易局执行副主席克希什托夫•先格尔(Krzysztof Senger)表示:"现在贸易保护主义日渐盛行,贸易壁垒不断增多,所以‘一带一路'倡议应联合各个国家和组织,共同解决遇到的问题。首先是金融领域。开发银行与私营银行可以开展合作,共同研究降低大型投资风险和制定新避险机制等问题。"
湄公河国家观点:需要社会责任投资缅甸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所专家吴钦貌钮(U Khin Maung Nyo)称,尽管对中国投资的需求量很大,但由于社会责任投资缺乏,湄公河流域国家仍面临诸多问题。
吴钦貌钮称:"由于出现了诸多社会、生态问题,缅甸社会并不欢迎中国投资。问题在于,投资并不是社会责任投资。我们已叫停铁路建设项目,而且双方暂未决定如何继续进行项目落实。尽管中国是缅甸的最大投资国,但缅甸社会并不喜欢中国的存在。中缅关系建立在两国共产党合作的基础之上,军事合作进行得比较艰难。"
湄公学院院长瓦查拉•里拉瓦特(Watcharas Leelawath)指出:"硬基础设施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软基础设施,这里我指的是人力资源、政治原则等,有助于发展贸易和扩大投资流,这是最重要的。如果我们制定出这样的发展规划,那么落实‘一带一路'倡议带来的效益就会大得多。湄公河流域国家属于最不发达国家,同时也参与‘一带一路'项目的落实。我们首先需要解决专业人才缺乏的问题。"
他表示,中国在柬埔寨和越南进行了大量投资,主要集中在农业方面,包括投资香蕉种植园和稻田。例如,经常通过G2G模式向中国出口大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