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寒秋的晚上,我们和在莫斯科已工作了15年、事业有成的中国女企业家王萍相遇。当时她正在莫斯科大学主楼前广场,与大学生们一起观看“莫斯科国际灯光节”开幕式灯光秀。我们都是持邀请票前来观看的。看到心态年轻、乐观、热情的王萍,很难相信她的人生并不一帆风顺。
王萍属于经历过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的那一代人。“文革”中,因她早已去世的祖母是俄罗斯人,全家被扣上“苏修特务”这一莫须有的罪名,下放到农村,在那里什么脏活累活都要干。“我独自一人去了最艰苦的农村插队落户。在农村, 我学会了所有农活,在最苦最累最脏的农活中,总能看到我瘦小的身影” ,王萍回忆说。
王萍在那段艰苦的岁月里学会了许多东西,也表现出多方面的才能。“我做过大队广播员、供销社售货员、大队板报编辑; 还曾放牛,挤牛奶,喂猪,修路,伐木……”,她坦率地说。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王萍考进了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师范专科学校化学系,但在当时化学老师并不十分需要。在刚刚开始改革开放的年代,国家更需要懂经济的人才。于是,31岁的王萍决定再拿一个经济专业大学文凭。她先进入黑龙江社会科学院学习,之后考上哈尔滨工业大学,攻读硕士学位。
求学期间,王萍不仅要照顾儿子,还在哈尔滨34中教书。她因工作成绩优异,多次被评为省级优秀教师。在拿到经济专业文凭后,她进入了中国农业银行哈尔滨分行,并很快被提升为分行“银行卡处”处长,之后又担任了该银行下属“金穗“分行行长。
说到自己的独生子,王萍回忆说:“当时我很想让孩子在一个宽松的环境中成长,培养他广泛的兴趣,不要受到大人的压力。”她的儿子范恩宁从小喜欢踢足球,上中学时曾不止一次被评为市级最佳球员。她说: “但我非常担心这会影响他大学阶段的学习。”所以当儿子在莫斯科大学学习一年后,她毅然写了辞职报告,决定来到这个自己陌生的国家—俄罗斯。
如果说王萍在故乡已经取得了工作上的好成绩,那么到莫斯科后,她将不得不从零开始。
以前没学过俄语但有很强组织能力的王萍,很快就在莫斯科成立了自己的公司。“我公司的几位俄语翻译(俄罗斯人)当时在莫斯科的中文报纸'征聘启示'中找到了我。我很幸运,正是他们帮我介绍了许多俄罗斯方面的关系,在我事业的起步阶段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对他们始终心存感激 , 其中一位翻译至今与我保持着联系”,王萍说。
王萍的公司进行了大量有关中俄文化交流方面的工作。她多次组织俄罗斯和中国的民间团体到对方国家访问、演出、联欢,其中也包括中老年人和大、中、小学生,为加强两国民间文化交流,增进中俄人民之间的友谊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尽管在中国人当中有这么一种说法: 外国人在俄罗斯很难从事任何商业活动。但王萍却坚信: 在俄罗斯经商的困难仅表现在不了解俄罗斯法律和当地的实际情况。所以王萍强烈建议自己的中国同胞,一定要了解和遵守俄罗斯法律,只有这样才能避免许多麻烦。她说:“这是我凭自己的经验知道的,以前也犯过不少错误”。几经艰难,性格执着而坚忍的王萍最终在莫斯科取得了成功。
王萍不仅仅因自己丰富的工作和生活经验而格外重视俄罗斯法律。不久前,她儿子与俄罗斯姑娘玛莎结了婚,而玛莎就是一位法律工作者。儿媳的法律知识不仅对王萍,也对她在俄罗斯成功经商的儿子很有帮助。
顺便说一下,再过一两个月,王萍还会“升级”——她就要当奶奶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