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斯科大学亚非学院副院长卡尔涅耶夫在接受卫星网采访时就该视频评论道,视频短片是在警告可能出现的各种动荡,希望政治稳定。这位专家不排除,短片的出现可能与几天前天津法院对律师进行的庭审有关。他们被指犯有系列颠覆国家政权罪。明显与短片作者持有相同观点的官方认为,律师们不仅没有努力维护某些受害公民的权利,而是同外国势力勾连,甚至从他们那里获得资助,蓄意煽动社会与政府的对抗。
另一可能的说法,与海牙国际法庭就中菲领土争端做出的裁决有关。在裁决作出后,中国停止了反对美国及其东南亚盟友的抗议活动。就像以前那样,在民众反美或反日情绪高涨之时,官方在某一阶段会进行干预,呼吁要“理性爱国”。年轻人的极端情绪,有时不利于政治稳定,所以提醒国内发展的优先方向并非多余。短片指出,不管境外势力采取什么行动,中国人都必须保持从容和稳定。何况正如颜色革命显示的那样,任何民众呼声都会轻易走向极端,变成反对当局的抗议活动。
中国暨南大学新闻传播学教授吴非认为,虽然外部实力对局势的影响仍对中国构成危险,但是最大的不确定性还是与内部问题将如何解决有关。这位中国专家在接受卫星网采访时,就意识形态真空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吴非指出,“中国经过20年的经济建设以后,大家对意识形态的认识比较薄弱,或者说产生了一定的分歧,甚至这种分歧影响到了经济建设。而这些分歧,很容易被美国的非政府组织以人权问题等理由切入,这种分歧真的可能使中国由意识形态混乱产生实际混乱。内部的问题引起外部的呼应,这是中国政府最为害怕的。所以,我认为,颜色革命的威胁一直都存在,是常态性质的,中国的内部问题远远大于颜色革命”。
俄罗斯驻华大使杰尼索夫认为,中国领导人当今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不允许国家形势出现动荡。这位俄罗斯外交家8月6日在同俄罗斯记者交谈时做出了此番表示。在他看来,中国领导人最不愿看到各种不稳定现象的出现。杰尼索夫强调,包括近年来流行的各种颜色革命,首先是经济领域的动荡。
许多专家认为,短片的出现还因为中国正进入经济改革新阶段的一个复杂时期。而要想实施这些改革,需要稳定,这也正是短片作者所强调的。不管怎么样,观察家们都认为,互联网将来会在中国公众舆论的形成过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台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