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1992年向俄罗斯采购重型歼击机,成为除前苏联国家之外首个向俄罗斯采购重型歼击机的国家。此后,中国开始在苏-27家族战机的基础上自行研制战机。1995年至1996年间,中国取得以俄罗斯成套机器生产苏-27 SK的许可证,标记为J-11。但截至2000年年初,中国已经能够以国产同类部件取代所有战机部件,开始着手让本国军工生产战机。
既然在J-11BS、 J-15 和J-16这类飞机上试验过一些或者许多改进之处,那么可以推测,中方把J-11D型战机视为是在适度费用和风险情况下提高J-11型战机战斗特性的方案。在此情况下,在许多出版物中,购买J-11D型战机的问题同采购俄罗斯苏-35型战机合理性的议题直接相关。
这种提法未必站得住脚。首先,不能把正在进行试验的飞机同苏-35战机相提并论,苏-35战机已经投入系列生产,俄罗斯空军采购。目前,我们只是不了解,J-11D型战机的试验时间会有多长,而同时从事许多项目(J-11BS、 J-15、J-16和J-31)的沈阳航空工业集团将以何种速度生产J-11D型战机。
无疑,带有主动相控阵天线的大批单座重型歼击机的出现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发展的重要步骤。带有主动相控阵天线的首架中国战机是2014年列装军队的。众所周知,J-16(接下去是J-11D)战机上应该装备有另外一种更为现代化的雷达站。
制造装备大量部件的带有主动相控阵天线的雷达站要求解决一系列技术问题,这些技术问题同它们运行所需的大量能源、制造高效冷却系统和要求极其复杂的软件相关。我们不知道,中国专家们这些问题解决得如何。甚至是在系统正式列入装备的情况下,最初几年它也可能遭遇到与可靠性有关的严重问题。
此外,同歼击机上配备的带有主动相控阵天线的西方著名雷达站相比,苏-35战机上装备的雷达站“雪豹-E”具有极大的探测距离。带有主动相控阵天线的中国雷达站多半大概有同样情况。苏-35战机具有系列其它重要优势,比如带有可控牵引矢量的高效发动机,中国没有同类产品。整体而言,可以推测,J-11D的出现可能加强对手采购俄罗斯战机的立场,但要谈论这一项目对中国没有前景,也没有意义,还为时尚早。
(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台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