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俄罗斯之声”中文网站
“俄罗斯直升机”公司总经理米赫耶夫在英国范堡罗航空航天展举办期间再次表示,有可能在不远的将来将同中国签署联合研制和生产重型直升机协议。俄罗斯战略与技术分析中心专家卡申指出,目前对双方来说主要是确定对未来直升机的要求。
俄中联合生产直升机的想法产生于2008年四川大地震后不久。当时,世界上最重的直升机--俄制米-26参与了救灾工作。
谈判一开始,双方对未来联合项目的观点就出现了明显分歧。俄罗斯起初只是希望中方将来参与实施自己的重型直升机米-46项目,但这一想法未能获得中方支持。
但是,还在谈判早期阶段双方就已商定:新型直升机不会是米-26的升级版,因为它太重、又很贵。中国近年来仍在购买米-26。2008年以来已经购买3架,不久前又签署购买一架的合同。米-26没有列装中国空军,哈尔滨和青岛两家航空公司只是利用它们完成灭火、救援、运输等其他特别任务。
中国对更轻型、更简单的直升机表示出兴趣,但中方又不止一次改变自己的要求。曾先后要求起飞重量超过20吨、30吨、甚至更大。有可能是因为中国不同部门没有对这些要求的统一意见。中国边界线往往经过高山、沙漠和分布有众多岛屿的海洋,所以直升机的军事用途非常明显。但是,联合项目形式上被看成是纯粹的民用项目,不具备(或者直到不久前还不具备)军事合作项目的身份。
根据中国航空技术国际控股有限公司发言人的声明判断,中国是希望最终凭借俄方援助独立生产重型直升机。而“俄罗斯直升机”则认为,应当是平等参与,而且各方应对自己有技术优势的直升机元件负责。这将会让俄罗斯的技术转让降至最低,当然不会让中国人满意。另一方面,“俄罗斯直升机”不可能自己为自己制造竞争对手。
而且未来重型直升机的主要市场属于中国。俄罗斯需要的重型直升机数量要少得多,现有以及将来购买的米-26重型直升机已能基本上满足需要。
2014年5月普京访问北京时,为新型直升机谈判注入了新的活力。但是暂时还很难说,这种政治上的活力能否足够迅速克服原有分歧。双方还需进行积极磋商。
作者观点不代表俄新社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