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新网与CCTV摄制组一同“聚焦俄罗斯”- 4

关注
笔者在专题B组工作了几天后,就被调去了新闻直播组

作者:俄新网记者高懿洁

--直播的战争

笔者在专题B组工作了几天后,就被调去了新闻直播组。其实,"聚焦俄罗斯"摄制组这次除了需要贡献10集专题片之外,还有一个任务,就是制作与上合、金砖四国峰会以及胡主席访俄相关的新闻小专题并进行现场直播。

制片人刘爱民、主持人张羽,外加我们两个助理--这就是中方直播组的全体人员了。当然我们还有两个坚实的后盾:CCTV俄罗斯的驻地记者陆彪和王溪。他们在直播中帮了我们不少忙,但毕竟还有繁重的时政报道工作,直播的担子关键还得靠我们四个人自己挑。中国国家领导人并非第一次访问俄罗斯,但据了解,此前大陆媒体还从未在俄罗斯进行过独立直播。尽管按计划直播是从峰会开始前两天一直到胡主席访问结束,也就是6月13日至18日,但必须在一个多星期之前就开始进行全方位的准备。

首先必须确定直播的时间地点和内容,这就需要尽可能全面的了解莫斯科与叶卡捷琳堡这两个城市,并且需要在这两个大事件发生的十天前就尽可能多的掌握它们的相关信息。中国观众对莫斯科已经比较熟悉了,但对叶卡捷琳堡却相对陌生,加上它的特殊地理位置,又是第一次举办如此重大的活动,因此我们决定把直播的重点放在后者。至于直播的具体时间,除了要与新闻事件的时间相吻合以外, 还必须兼顾国内的播出时间。大家不要忘记了,北京与莫斯科相差4个时区,和叶卡捷琳堡则有2个小时的时差。尽管叶卡捷琳堡到晚上11点天还是亮的,但凌晨1点还坐在电视机前看新闻的中国观众就寥寥可数了。还有最重要的一点:直播的时间绝对不能占用每晚9点30分《聚焦俄罗斯》专题片的播出时间。

制定了一份粗略的直播计划书后,就需要把这份文件递交到各个相关部门的手中。实际上,除了两名助理,所有直播人员都已经完成了注册手续;但直播与普通新闻报道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卫星车。直播画面就是通过车上的设备传到卫星,才得以在国内频道播出。由于技术方面的要求,卫星车和摄像机之间的距离不能太远,最多300米。届时在各国领导人汇集的峰会现场,报道人员能够处在多近的距离,卫星车被允许停放的范围是怎样的,都是棘手的问题。

刚开始四处奔走的时候各个单位肯定是相互推诿,我们的直播计划也四处碰壁。而拍摄专题片时的一个契机,使我们这些在俄罗斯毫无直播经验的人看到了曙光。

在采访梅德韦杰夫总统期间,摄制组结识了总统新闻局的副局长阿列克谢·巴甫洛夫以及他的助手叶弗盖尼娅。当时这位年轻的副局长就说过,如果摄制组在报道峰会和胡主席访俄的过程中遇到什么困难,可以找他。通过叶弗盖尼娅,我们联系上了新闻局专门负责峰会事宜的顾问玛利亚·谢尔盖耶娃。

"要进入国家领导人出席的活动现场,安全问题是不可避免的,这也是为什么卫星车的停放会那么麻烦的原因。但是,我们会考虑你们的请求,并且打算和贵台代表以及安全部门一起讨论你们希望停放车辆的每一个具体地点。据我们所知,你们会在6月9日抵达叶卡捷琳堡,到时我们的先遣部队会在那儿等着你们,你们抵达之后直接联系我就行。"谢尔盖耶娃在看了辗转递到她手中的直播计划书后,给我们发邮件写道。

6月10日上午,我们在峰会新闻中心所处的叶卡捷琳堡世贸酒店大厅见到了这位新闻官。在之前的接触当中,我一直以为谢尔盖耶娃是35岁左右的资深顾问,没想到走下楼的居然是一位20多岁青春靓丽的小姑娘,她一身休闲的打扮倒令我们这些身着正装的人有点儿不好意思了。

后来笔者陆续见到了总统新闻局的其他新闻官,包括副局长阿列克谢·巴甫洛夫本人,亲眼验证了制片人刘爱民所说的"年轻的班子"。而且几乎每次见到他们都是T恤+牛仔裤的搭配,似乎沉重的直播任务到了他们手里就变得"举重若轻"了。

谢尔盖耶娃说,现在摄制组最迫切的任务就是给卫星车在峰会进行注册,这个手续他们总统新闻局已经帮我们办理了, 6月14日晚间应该就可以拿到通行证,有可能更早。

当晚9点左右,我突然收到了谢尔盖耶娃的短信:"娜佳!直播组名单的最后两个人没有注册!现在注册还来得及,要尽快行动!"其实名单上的最后两个人就是笔者本人和另一位助理赵菲。因为按照官方程序,峰会网站的媒体注册入口早在5月1日就关闭了,而我们这两位助理是5月末刚刚进入节目组的,对于来不及注册这个事实我们早有心理准备。这时听说还有希望,对整个直播组来说无疑是个好消息。

第二天上午,在谢尔盖耶娃的指点下,两名助理的注册信息成功上交。

随着峰会的一天天逼近,我们了解的信息越来越详尽,直播计划也必须跟上这个节奏。笔者已经记不清楚,自己的电脑里存了多少个版本的直播计划;也数不过来,向多少个相关单位发送了这份计划书。

6月11日,我们拟完了修订版的直播计划书,并在晚间通过中国驻叶卡捷琳堡领事馆照会的方式送到了俄罗斯国家电视台技术制作部第一副主任塔乌别的手中。

俄罗斯国家广播电视台(VGTRK)是此次峰会的指定直播单位,列昂尼德·塔乌别是VGTRK负责峰会事宜的全权代表,他已经71岁了,在俄罗斯传媒界是个德高望重的人物。

"我在电视行业干了47年",塔乌别看着计划书上领事馆的红章子,半开玩笑说道,"还是头一次收到这么正式的申请。"

塔乌别说,他去过中国好几次了,去年奥运期间也去了北京进行直播,中国人的好客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看了这份计划书后,塔乌别立刻就拿出了总统新闻局的一份联络人名单。

"安德烈·谢列德尼亚科夫是负责凯悦酒店(上合峰会主会场)的,安娜·拉耶夫斯卡娅--谢瓦斯季亚诺夫私宅(金砖四国峰会主会场),亚历山大·瓦西里耶夫专管机场。他们都是我的好孩子。娜佳,快把这些电话记下来。"

"凭我的经验,这里边儿难度最大的是机场",塔乌别说着便拨通了瓦西里耶夫的电话,"他刚吃过饭,要知道一个刚吃饱的人心情肯定不会差,所以我们现在找他算是找对了。"不出几分钟,这位帅气的小伙子就满脸笑容的出现在我们面前。得知我们要在机场直播胡主席抵达叶卡捷琳堡的过程,他二话不说就答应了下来。这样一来,可以说叶卡捷琳堡的直播任务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制片人刘爱民心中一直悬着的那块石头也落下了一半。

6月11日晚,我们在欧洲广播联盟租用的卫星车也顺利抵达叶卡捷琳堡,他们是从莫斯科一路开车过来的。车上的工程人员一共有7名,领头的是阿列克谢·伊万诺夫。他看上去也就30多岁,手底下的工程师个个都比他大,难怪刘爱民会在采访手记里写道:

"俄罗斯不是一个重视论资排辈的国家,在许多部门里,常常发现当头的是年轻人,干活的是老员工,只要你是优秀的。"

这个阿列克谢也是个很有性格的人,据他说,他曾经有次穿着凉鞋就跑去巴西总统府直播了。"其他人最起码都穿着牛仔裤,不过我穿着沙滩裤就去了。"他说道。

别看生活中不拘小节,伊万诺夫在卫星车上指挥起来还真是有板有眼,那些老工程师们都听他的。

我们了解到,由于两辆卫星车的其中一辆在峰会开始后就必须供CCTV时政报道组传片子专用,直播组还需要第二辆面包车直播设备。伊万诺夫很快就搞定了这第二辆车。谁知就在胡主席抵达叶卡捷琳堡的当天上午,他告诉我们说:"我昨天晚上10点半接到一个电话,出租公司说我订的那辆车今天来不了叶卡捷琳堡了。我现在又找了一辆车。"

我一下子急坏了,心想这辆车是铁定进不去机场了,但还是打算尝试一下,于是让伊万诺夫赶紧把新车和司机的信息报给总统新闻局的瓦西里耶夫。所幸的是,这位新闻官及时联系负责机场的国家安全局官员,把新换的直播车报了上去,才使直播设备在卫星调试前一样不落的进入停机坪。

当天我们在停机坪"踩点"的时候,接待我们的是机场的一名工作人员,他也非常负责,下午我们和直播车一到机场,他就郑重的说:"现在要告诉你们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胡锦涛的航班又要提前半小时抵达,也就是说,不是8点,而是7点半降落。"

当笔者问道如何称呼他时,他谦虚的回答道:"您叫我阿列克谢就行了。"一旁的刘爱民笑了:"您已经是我们这次遇到的第3个阿列克谢了,你们叫阿列克谢的都是好人。"

胡主席抵达叶卡捷琳堡之后,对我们来说最主要的任务就是攻克凯悦酒店和谢瓦斯季亚诺夫私宅这两个堡垒了。总统新闻局告诉我们,15和16号峰会举行的这两天,两个主会场方圆500米以内全封闭式隔离,除了VGTRK的直播车,不允许任何单位在这个范围内直播,这是俄罗斯安全总局和警卫总局一致做出的决定。

这个时候,塔乌别又帮我们做了最后的努力,他当着我们的面拨通了总统新闻局局长安德烈·齐布林的电话:"老兄,北京奥运会的时候俄罗斯电视台是唯一在天安门进行直播的外国媒体,所以这次也劳烦你给CCTV破一次例。"

齐布林说,他们早就把CCTV的请求转达给了强力部门,但500米的距离是包括中国在内的各国安全部门共同商议的结果,他实在爱莫能助。

尽管没有如愿以偿,我们仍然非常感激塔乌别。"您真是个善良的人。"刘爱民说道。

这位鹤发童颜的老人回答说:"关键不在于善良,关键在于我是个有经验的人,你们现在遇到的麻烦,我在我47年的电视生涯中遇到过太多次了,我能凭自己的经验给你们建议,但是很抱歉,结果还是不尽人意。"

6月15日开始,直播组把营地扎在了新闻中心,在此期间,我们又得到了塔乌别的多次帮助:通过VGTRK的直播单,我们能够了解峰会进展的最新预告;而他们所提供的公共信号则大大丰富了直播画面。我们还在Stand-up工作台设置了一个简易的演播室,张羽每天就在这里向国内观众介绍峰会的最新进展。

在直播中,前方记者是整个报道组的窗口,是后方主持人以及观众的纽带。张羽就扮演了这样的一个角色。为了给在莫斯科进行拍摄的专题组做串场,他是在6月11日结束了和宇航员的"天地对话"后才赶来叶卡捷琳堡的。俄方媒体人谢尔盖说:"我看你们三个组恨不得把张羽给吃了,最好再克隆俩出来,每组搁一个。"

直播的工作节奏是非常快的,很多信息几乎是实时报道。往往是直播马上就要开始了,助理们还在新闻中心搜集信息。张羽在演播室试耳机试话筒,笔者就在一旁翻译这些最新信息,基本上都是在直播前的最后一刻把翻译完的手稿递到张羽手中。

6月16日完成金砖四国的最后一场直播,我们又马不停蹄的赶往机场。当天晚上11点多回到莫斯科,第二天一早8点又要马上开始在无名烈士墓的直播。

协助我们在莫斯科直播的是总统新闻局的另一位美女安娜·苏达莫耶娃。6月17日晚上7点多的时候,大剧院的中俄60周年建交庆祝大会已经开演了,苏达莫耶娃还陪着直播人员在剧院门口吹风,我们问她为什么不进去看演出,她说她担心一会出什么差错,要看着我们直播开始才能放心走开。

6月18日莫斯科友谊商城的"中国民品展销会"给的直播划上了句号。CCTV也成为这两个事件中现场直播最多的外国媒体。笔者过去虽然在不同的电视台都有实习经历,但接触直播还是头一回。经过这些天来一连串的"战役",我才知道,短短几分钟的直播,需要多么漫长的准备工作,需要一个庞大的团队前前后后协调。尽管笔者现在已经脱离了"聚焦俄罗斯"摄制组,但在这里仍想代表CCTV向所有在拍摄中帮助过我们的俄罗斯人表示感谢,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总统新闻局,这个团队的年龄和办事效率颠覆了我6年来对俄罗斯政府人员的形象,双方在这个过程中的接触是中俄60年友谊最真实的体现。(完)

新闻时间线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