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俄新网记者黄轶男
据说人到了一定的年龄,变得老成,心态就渐渐平和了,心态平和了,就有了有话好好说的前提条件。孔子在《论语·为政》里说自己六十岁耳顺,大概可近似理解成这个心态。不过孔子他老人家说的"听"别人"耳顺",自己能不能心平气和地讲话则是另一个问题了。能不能以平和的心态处理和外界的关系,这跟接所接受的教育、教育程度和个人涵养紧密相关。反过来说,心态只是这些后天教育和自我教育的心理表现。
不仅我一个人有这样的看法,我周围的很多朋友和同事也认为,当代中国人心浮躁。我觉得这是任何一个社会发展中的存在的共同问题,只能在发展中解决,需要一个过程。看看明清小说,古代中国人的社会生活也是一样浮躁,和现在差不多。不说别的,就说包龙图爷爷那个年代,很多事情和现在何其相似。经济发展了,大家都奔着物质生活的提高和改善使劲,想不浮躁也难。况且人都有从众心理,人家都那样,就你一个人这样,太另类,多不好意思。另一方面社会的压力也太大,没有一定物质财富,无法享受生活,太没品,很难在生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以前我就写过,我周围很多朋友都在做生意,有几位朋友就认为我现在爬键盘的工作没有任何意义,因为这个工作不挣钱。既然是商人么,挣钱就要挣到数钱手抽筋,点钞机马达烧坏的程度,无可非议。我觉得这种看法很有道理,但并不是世间至理,毕竟每个人应该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
我觉得和俄罗斯老百姓比起来,中国的老百姓是很难治理的一群人。中国老百姓与生俱来有很强的《水浒》情结,什么事情喜欢围观起哄凑热闹,所以什么事情不分大小,只要一起哄,肯定成为大事。而且中国老百姓整体智商奇高,什么事情也骗不过去,有些人总拿哄小孩的话来糊弄人,老百姓有时候也做出很严肃的表情表示相信,这就有点喜剧的味道了。没事的时候,我常想,要是某件发生在俄罗斯社会的事情放到中国会是什么结果。当然这只是一种幻想而已,这种事情当然永远不可能发生,就像历史不能反过来用"假如"二字改写 。俄罗斯这边也有起哄的,但是和国内比,在哪方面都是业余选手的水平。人的心态相对平和一些,比较安分,不大喜欢钻营,跟自己没关系的事情也很少打听。换句话说,人和人之间的距离远一些,个人空间比较大。说心态平和也好,还是社会参与感薄弱也好,反正俄罗斯这些年没少折腾,但最后也没出什么大乱子。
俄罗斯处在社会转型期,这里也有很多胡作非为的现象,只能用匪夷所思四个字来形容。不过当代中国社会的有些事情用这四个字来形容也很恰当。比如前两天听说某地一位县委书记和京城记者对决的故事,最后弄到派人惶惶然去人家报社登门道歉的地步。把这位县太爷称之为史上最牛,一点不为过,不知是自身定位有误,还是失去了对现实的把握,总之是很有魄力,太有才了。俄罗斯也常有这种情况,我的意思是经常有记者批评政府工作的,这个批评可不是国内所说的什么负面报道那个程度,但也没见有人派警察跑到莫斯科来抓记者。去年普京在德国访问的时候,一位俄罗斯反对派的小青年在新闻发布会上撒传单,捶胸顿足地指责普京是暴君云云,普京不过是心平气和地应对指责,最后把这位青年人弄得灰溜溜的,看起来层次很低,两边一比,高下立见。话说回来,如果普京真的是独裁暴君之类,恐怕也不见得有人敢这样当面气急败坏了。所以心态平和一些,不要一触即跳,尤其是搞政治的,总该有一点涵养,哪怕一点点也行。
推而广之,整个社会和整个国家也是这样,没有必要随人起舞,动辄大动肝火。须知外界怎么看,怎么评价,不过是一句话而已,并不能说明别的什么,社会该向前发展还是一样向前发展。中学生那个年龄对外界的看法和评价特别敏感,就是所谓照镜子的年代,正是人格和个体意识形成的年龄阶段,非常在意别人怎么看自己。顺便说,当年我们中学的同学常为一些琐事大打出手,还要比一比谁下手狠。这固然是青春期作祟,但是据我所知,很大一部分是做给女生看的。
听别人说话是一门艺术,和别人说话也是一门艺术。能做到有话好好说,很不容易。想要达到这个层次,需要过程。等这个浮躁的发展阶段过去了,大家心态平和了,做什么事情能够不追求一蹴而就,遇到事情也不那样急赤白脸的,大家就能有话好好说了。
(作者观点不代表俄新社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