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烟有理,吸烟无罪

关注
人类最终根除吸烟这个习惯的希望,甚于微乎其微,基本没有可能

作者:俄新网记者 黄轶男

1977年,美国癌症肿瘤协会首先提出把每年11月的第三周的星期四定为本国的无烟日,在美国全国范围内进行"吸烟危害健康"的宣传,并号召所有的商店停止销售烟草一天。此后,世界多个国家相继制定了本国的无烟日。根据联合国卫生组织的决定,从1989年起将每年的5月31日定为世界无烟日。

吸烟危害很多,直接危害吸烟者的健康和生命,同时还可能影响他人健康。吸烟能直接导致肺部疾病、心血管疾病和癌症,这已经是公认的事实。因而戒烟已经成为全球性运动。戒烟的第一个益处就是促进身体健康,其次戒烟还可以节省一大笔费用,再其次就是现代社会更加接纳不吸烟者。在欧洲的很多国家已经把禁烟提升到法律层面上,不但在公共场合严禁吸烟,而且全社会长期宣传吸烟的危害,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干脆把烟民的肺部照片影印在烟盒上,以起到警示作用。

尽管如此,全世界吸烟的人口仍然超过10亿。虽然吸烟危害健康已经成为共识,但是烟民们还是乐此不疲,生命不息,吸烟不止。

吸烟作为一种个人习惯,很难彻底根除。人在生理上对烟草的依赖性实际上很小,可是在心理上无法抵制吸烟后带来的舒畅感觉。据众多烟民一致意见,吸烟可以提神,促进大脑工作,使人更清醒,注意力更加集中,还能缓解忧虑紧张情绪。除了在生理和心理上给人带来的愉悦,吸烟已经带有明显的社会属性:比如通常和人在社会生活中的形象、身份、地位等相关联,甚至已经发展成烟草文化,进而成为人的生活方式。

比如,丘吉尔和卡斯特罗等政治家的形象和雪茄紧密相连,斯大林和福尔摩斯也有一个烟斗,鲁迅和毛泽东的形象也是烟不离手;银幕上好莱坞乃至港台明星塑造的人物形象,很多可以称之为"无烟不酷"的类型。这些人物和造型无疑具有偶像功能,从而造就和带动了一大批烟民。烟草的服用催生出各种不同的烟具,比如中国南方少数民族的水烟筒、阿拉伯国家和中东地区的水烟壶、清末时期各国广泛流行的鼻烟壶、中国北方地区的烟袋锅、经久不衰的格式烟斗等等。此后又衍生出一系列文化气息浓厚的边缘烟具,例如各种式样、质地、各种材料和制作工艺的烟缸、烟袋、烟盒、火柴、打火机、烟嘴等等,进而又出现各类烟具、烟品、包装的制作、贸易和收藏......最后吸烟也是社会交往手段之一,比如在中国把敬烟看成是礼貌的表现,古代的印地安人把围坐起来吸烟看成是部落间和解的象征;而现代社会遍布全球的各种档次的烟草俱乐部更是烟民之间沟通的重要社交场合。

当今烟草行业是世界经济中的重要产业,它直接推动种植、加工行业,带动生产、包装、贸易和广告行业的发展,是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全球烟草行业的巨头在获取高额利润的同时,也获得了庞大的金融资源,甚至可以左右世界经济。此外,因为烟草属于重税产品,对各国来说,烟草税收都是一个巨大的数字。可以说,全世界数以亿计的烟民无时无刻都在为世界的经济繁荣做出贡献。

由此可见,人类最终根除吸烟这个习惯的希望,甚于微乎其微,基本没有可能。

既然出于健康考虑有必要拒绝烟草,而实际上由于社会环境和个人因素所致不可能戒烟,那么只能把吸烟的危害降低到最小。在不影响他人健康的前提下,吸烟仅作为个人习惯,虽然不值得提倡,却也无可厚非。这正如同全球烟草泛滥,罪过在人,而不在烟草本身。

作者观点不代表俄新社观点

新闻时间线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