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历史的转折点—1993年“十月事件”纪实

关注
十月事件缘于总统和议会的对峙,导致在莫斯科发生武装冲突并造成人员伤亡

作者:俄新网记者黄轶男

1993年10月的"炮打白宫"事件是俄罗斯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十月事件缘于总统和议会的对峙,导致在莫斯科市区发生武装冲突并造成人员伤亡。在很大程度上它代表了苏维埃制度在俄罗斯的终结,俄罗斯总统集权制的诞生,因为十月事件,俄罗斯完成了从议会制共和国向总统制共和国的转变。

事件的起因和背景

1991年苏联解体后,俄罗斯联邦沿袭了苏联时代的代议机制,当时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是议会,也就是最高立法机关-俄罗斯联邦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设机构俄罗斯联邦最高苏维埃。以俄罗斯联邦总统叶利钦为首的行政权力机关自1992年开始推行激进的改革路线,在俄罗斯政体、制宪、对外政策、改革政策和国内经济形势评估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同议会产生严重分歧。议长哈斯布拉托夫联合副总统鲁茨科伊,对叶利钦领导下的政府开展了激烈批评,双方互相攻讦,最后发展到各自为政,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苏联解体造成的政局动荡自然是十月事件产生的根本原因,苏联政权垮台后造成的权力真空为未来的激烈权力争夺埋下了伏笔。1992年初俄罗斯的政治权力主要集中在俄联邦人民代表大会和其常设机关最高委员会手里,但联邦总统是国家最高元首,这样就出现了两个权力中心,整个社会也逐渐形成了拥护总统和拥护议会的两个阵营。制定新宪法成为双方最初的争夺要点。叶利钦班子的人认为,原有的宪法已经成为俄罗斯改革的主要障碍,新宪法的制定、审议和颁布工作刻不容缓。俄联邦最高苏维埃对抗叶利钦的第一个办法就是决议免去了叶利钦的臂膀-盖达尔的总理职务。

1993年3月20日,叶利钦发表电视讲话,宣布签署《特别行政办法》,扩大总统权力,并同时限制议会的职权范围。当时支持议会一方的联邦宪法法院在没有接到总统签署的行政命令的情况下,宣布总统违反宪法,随即人民代表大会第九次会议提议免去叶利钦的总统职务,但表决时差72票没能够达到弹劾总统的法定票数。事后证明,叶利钦只是在电视上公开宣布签署总统令的决定,实际上并没有签署。

3月29日,在弹劾总统失败之后,俄联邦人民代表大会宣布将在4月25日进行全民公决,俄罗斯公民将就是否信任叶利钦等4个重要问题进行公决。这样,俄联邦最高苏维埃和联邦总统之间的对峙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最终4月份的全民公决以叶利钦的胜利而告终。

5月,拥护议会的示威人群在市中心的卡卢日斯卡娅广场集会,反对叶利钦政权。最终示威人群与维持秩序的内务部特种警察部队发生冲突,造成流血事件,并有人员伤亡。这是1993年"炮打白宫"事件中的第一起流血冲突。

总统和议会的全面对抗

9月1日,叶利钦宣布解除鲁茨科伊的副总统职务。应该说,叶利钦的做法是缺乏法律基础的,因为在当时俄罗斯的宪法和法律中没有关于解除副总统职务的规定,自然也就没有解除副总统职务的相关执行办法。3日,联邦最高苏维埃向宪法法院提交公函,请求裁决解除鲁茨科伊副总统职务的合法性。议会认为,叶利钦侵犯了国家政权中的立法机构和司法机构的权益,并决议在宪法法院作出裁决之前,暂停执行叶利钦的总统行政命令。

9月21日,叶利钦签署第1400号总统令-《关于逐步推进俄罗斯联邦宪法改革》。在这个总统令里,叶利钦作出多项重要决定,核心就是改变俄罗斯现有政体,将俄联邦由议会制共和国转变成总统制共和国,相应地大幅度扩大了总统权力,限制议会的职权范围。总统令宣布,解散俄联邦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设机构联邦最高苏维埃,议会改为两院制,用俄罗斯联邦会议代替联邦人民代表大会,上院为联邦委员会,下院为国家杜马。设立联邦中央选举委员会,并将在12月初进行议会大选,俄罗斯新宪法将由国家杜马审议通过,在新的议会和宪法产生之前,所有行政、立法、司法机构的工作统一由总统和政府相关行政命令作指导。叶利钦发表电视讲话,向全国宣布了这一决定,同时切断了联邦最高苏维埃大楼(通称"白宫",现在是俄罗斯联邦政府所在地)的水电供应和通讯联系,内务部队也出动警力,将最高苏维埃办公地点包围。

俄罗斯宪法法院在21日深夜召开紧急会议,宣布叶利钦的总统令违反宪法,叶利钦签署第1400号总统令属于违法行为。22日晚10时,联邦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紧急会议,在宪法法院裁决的基础上宣布解除叶利钦的总统职务,任命副总统鲁茨科伊为总统。同时在大会的决议中宣布叶利钦的做法是搞"政变"。

23日叶利钦颁布总统令,宣布不改变联邦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最高苏维埃成员的物质保障,如果代表们同意解散议会,政府将一次性发给他们巨额奖金。同时在总统令中还宣布,将于1994年6月12日举行总统大选,最高苏维埃所属财产转交给总统办公厅。后来这一总统令没有执行就被撤销了。当天发生了冲击独联体联合武装司令部事件,有人企图冲进司令部夺取弹药库,但被保卫人员击退,结果造成一名警察和一名妇女死亡。

9月24日,内卫部队严密包围了白宫,除布置了大量警力以外,还出动了装甲车和高压水车。所有通往最高苏维埃办公大楼的道路都被切断,从外地赶到莫斯科的联邦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无法进入办公地点,最高苏维埃和外部的联系彻底中断。当天大量莫斯科市民和来自圣彼得堡、下诺夫哥罗德等地区的民众来到白宫,举行大规模示威活动,以此表示对议会的支持。俄罗斯东正教大牧首阿列克西二世代表教会,在总统和议会之间积极开展了斡旋活动,但是总统和议会没能达成最终的和解。

冲突爆发

10月3日下午15时25分,在白宫门前声援议会的示威人群冲破了内卫部队的封锁,冲进白宫大楼。下午16时许,人群向莫斯科市政府方向移动,企图占领市政府,恢复对最高苏维埃办公大楼的通讯和水电供应。盖达尔当天发表电视讲话,呼吁俄罗斯民众支持叶利钦。另一部分示威人群在俄罗斯劳动党领导人安皮洛夫和马卡绍夫将军的带领下,向奥斯坦金诺方向移动并准备占领电视中心。代号为"勇士"的内卫部队在雷休克中校指挥下,开枪驱散了示威人群,同时驻扎在莫斯科近郊的捷尔任斯基近卫师也驰援电视中心。晚间19点12分,电视中心发生爆炸,示威人群开始冲击电视中心,守卫的内卫部队开火反击,造成46人死亡,多人受伤。

10月4日,叶利钦宣布莫斯科地区进入紧急状态。国防部长格拉乔夫命令塔曼斯基坦克师开进莫斯科。当日清晨,在叶弗涅维奇少将师长的指挥下,坦克部队占领了莫斯科的主要街道。由于指挥失误,造成塔曼斯基坦克师和捷尔任斯基近卫师之间发生了交火,稍后支持叶利钦的"阿富汗战争老兵联合会"所属的武装力量也和捷尔任斯基近卫师发生了冲突,结果捷尔任斯基近卫师一辆装甲车被坦克击毁,装甲车指挥官身亡。事件平息后,参加增援莫斯科的武装部队成员受到奖励,其中两名指挥官被授予"俄罗斯英雄"勋章。

当日上午10时,国防部指挥的武装力量向最高苏维埃办公大楼白宫开火。在重火力打击之后,叶利钦命令"阿尔法"和"信号旗"特种部队进攻白宫并实行武装占领。"阿尔法"部队指挥官试图劝说议会领导人哈斯布拉托夫和鲁茨科伊缴械投降,而"信号旗"部队指挥官干脆拒绝执行叶利钦的命令。最终在下午17时,哈斯布拉托夫和鲁茨科伊宣布缴械投降。随后参与保卫白宫、冲击市政府和电视中心的主要领导人物遭到逮捕。事件过后,"阿尔法"特种部队进行了大规模改组,而"信号旗"特种部队指挥官被免职,部队编制由安全机关的特种部队改建为内务部下属部队,最终造成"信号旗"特种部队的实际解体。

10月5日,俄罗斯多名政治家、社会活动家和文化界人士纷纷发表声明,对叶利钦表示支持。当天在俄罗斯主要报刊上刊登了42名俄罗斯著名作家和文艺活动家的公开信,支持叶利钦进行的宪法改革。

余波

十月事件平息以后,俄罗斯彻底埋葬了苏维埃政权的国家体制,原有的立法机关被解散,宪法法院的工作也被暂停。总统令代替了国家宪法和法令,对此很多知名律师、国务活动家、政治学家、记者和历史学家将这一段时间称作是总统独裁时期。1993年12月12日举行了全民公决,通过了新宪法。俄罗斯最终成为总统制共和国,建立了有上下两院的议会机关。在"十月事件"中支持最高苏维埃的政党和社会组织被禁止参加议会大选。据事后统计,"十月事件"中共有146人死亡。被捕的最高苏维埃和保卫白宫的主要领导人在1994年接受大赦,被释放出狱。

哈斯布拉托夫出狱后,自1995年起多次到车臣共和国,试图斡旋车臣武装冲突,未有建树。2003年计划参加车臣共和国总统大选,未果。

鲁茨科伊从1995年4月至1996年12月担任社会组织"大国"爱国主义运动领导人,1996年10月当选库尔斯克州州长,联邦委员会(议会上院)成员。2000年再次参加州长竞选,2001、2003年两度试图参加国家杜马选举,均遭失败。

马卡绍夫在1994年接受大赦出狱,1995年当选国家杜马议员。

新闻时间线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