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指一挥间—莫斯科奥运会27周年

关注
在很多人的记忆里,莫斯科奥运会确实是世界人民友谊的盛大节日 []

  [欢迎评论]

作者:俄新网记者黄轶男

27年前的7月19日,第22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在莫斯科开幕,非常遗憾在我们成长的年代里,没有关于莫斯科奥运会的回忆。

可是我的几个同事曾经参加了莫斯科奥运会的工作。我们的编辑亚历山大回忆说,当年他给莫桑比克的代表团当翻译。莫桑比克一共派出了14个人的代表团,那是一群性格开朗的运动员,没事儿的时候他们就在一起开怀畅饮。当然莫桑比克运动员的体育成就不如喝酒出色,不但没拿到奖牌,赛前被寄予厚望的游泳项目连小组都没有出线。不过大家情绪都不错,可能事先就知道结果应该如此,来莫斯科一趟就当旅游了。重在参与么。

亚历山大说,那时候莫斯科的治安真是好啊。大街上没有这么多车,小孩子都事先安排到夏令营去了,所有的酒鬼流浪汉统统清出莫斯科。就连地铁站名的语音提示都改成双语的,除了俄语,还补充了英语。我们现在所在的俄新社大楼,当年就是莫斯科奥运会的新闻发布中心,一楼的食堂对新闻记者开放,饮食一律免费。商店里一下子冒出来那么多紧俏商品,食品柜台上也摆满了从芬兰进口的奶油、香肠、配有塑料吸管的果汁等等。当时芬兰是莫斯科奥运会期间主要的商品供应国。

当年莫斯科申办奥运会也不是一帆风顺的。莫斯科申办的是1976年第21届奥运会,但在国际奥委会第二轮投票表决时输给了加拿大的蒙特利尔。1974年国际奥委会投票表决22届奥运会举办城市的时候,莫斯科志在必得,终于如愿以偿。当时苏联很重视这项大型国际体育活动,首先说这是第一次在社会主义国家举办的运动会,从意识形态角度讲也算是一个胜利吧。

鉴于俄罗斯人有深厚的节日情结-和俄罗斯有过接触的人应该明白我的意思-这一届奥运会的主导思想就是,不仅要展示莫斯科这个世界共产主义运动首都的风采,还要把它办成一个世界性的节日。苏联政府不惜投入大量资金举办奥运会,根本就没有考虑商业盈利问题。因为国家的形象是不能用金钱来衡量的。在这个指导思路下,第22届莫斯科奥运会可以说很成功,各方面反映都不错。在很多人的记忆里,莫斯科奥运会确实是世界人民友谊的盛大节日。但是当时确实有一件事情是大大的缺憾。

由于1979年苏联出兵占领阿富汗,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集体抵制莫斯科奥运会。按理说,政治不应该和体育挂钩,但在冷战巅峰年代,这样的解释是行不通的。结果美国、加拿大、日本、德国等体育强国均拒绝参加莫斯科奥运会。中国也没有参加这一届奥运会。我想并不是以此表示对美国的支持,而是中国刚刚经历了十年"文革",正是百废待兴的年代,无暇组织代表团参加奥运。再说我们一向有体育外交的传统:打了个乒乓球才有中美建交,和苏联关系还冷淡的时候,乒乓球不能随便打,奥运会也不是随便就可以参加的。总之咱们是没参加莫斯科奥运会。于是中国第一次派团参加奥运会的殊荣就落到了洛杉矶头上,非常遗憾。但是历史总应该留点遗憾吧。这样一来,奥运会的参加国主要以社会主义阵营和广大亚非拉国家为主了,无怪乎当时西方戏称莫斯科奥运会是华沙条约国斯巴达大赛。尽管如此,还是有近10000名来自各国的运动员参加了21个大项、203个小项的体育比赛。

16天的莫斯科奥林匹克运动会打破了36项世界纪录,39项欧洲纪录和74项奥林匹克纪录。毫无疑问,苏联运动员获得的奖牌数量是第一位的,在这届奥运会上苏联队披金挂银,一共拿走了80块金牌,69块银牌和46块铜牌。其次是民主德国和保加利亚。

奥运会的吉祥物是一只憨态可掬、毛茸茸的棕熊,名为米沙。本来俄罗斯的传统形象就是一只熊,很多俄罗斯人自小又受到温尼熊动画片的熏陶,选中米沙作奥运吉祥物也是情理之中的事。莫斯科奥运会组委会毫不犹豫地将米沙作为第22届奥运会吉祥物,而设计师和美工人员从1977年就开始具体设计奥运吉祥物,当年年底从众多"米沙"方案中选出了艺术水平较高的、微笑着的小熊形象,作为莫斯科奥运会的吉祥物。苏联政府从1978年开始就不遗余力地宣传这个奥运形象,到处都是印着米沙的宣传品-胸章、信封、邮票、套娃、运动服等等。当时米沙的形象深入人心,恐怕现在总统大选中对候选人的包装也赶不上对米沙的宣传水平。最后在8月3日的奥运会闭幕式上,一个巨大的米沙形象的充气气球伴随着"再见了,米沙;再见了,奥林匹克;再见了,莫斯科"的歌声缓缓升起,最后消失在云端的时候,列宁体育场在场的数万名运动员和观众确实含着热泪告别了第22届奥林匹克运动会。这也是苏联帝国的最后一次辉煌的胜利。

对于一个富于大国情结的民族,俄罗斯人不能忘记1945年飘扬在柏林帝国议会大厦楼顶的红旗,1961年翱翔太空的空军上校加加林,同样不能忘记1980年的莫斯科奥运会。所以不难理解为什么俄罗斯人对申办索契冬奥会有这么大的热情,连总统都要专程跑到危地马拉,用三种语言游说奥委会官员。

不知道2014年索契冬奥会能不能成为俄罗斯复兴的一个起点?

作者观点不代表俄新社观点

新闻时间线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