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报告基于FSAP评估团于2015年10月,2016年1月、6月和12月,以及2017年2月、4月、5月和9月访华开展的工作。
报告称,将中国的金融业发展与其他同类型国家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中国的金融体系中,银行仍占据主导地位。信贷与GDP比率远超国际基准水平。从绝对规模看,中国已拥有世界上最大的银行体系。
根据报告,中国债券市场规模位列世界第三,但在私营企业部门融资渠道中占比仍然较小。股票市场规模庞大,波动较高。中国股票市场规模仅次于美国,位列世界第二。散户投资者是交易主体,显著高于其他大多数国家。
报告认为,得益于银行理财产品规制收紧,公募基金快速增长但发展仍不足。尽管享受税收优惠,且考虑到中国的人口结构和高储蓄率,但养老基金仍然是发展最为滞后的传统非银行金融机构。非传统储蓄和投资产品(包括信托和理财产品等),因其独有的中国特色,并不能与国际基准相比较。
报告同时指出,政府拥有高度所有权和控制权是中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特征,这使得资产估值和风险定价变得十分复杂。四大行是国有控股,而地方政府也持有一些较小银行的股份,很多情况下拥有控制权。因此民营银行和国有银行之间并没有实质性竞争。
"金融部门评估规划"(FSAP)于1999年设立,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对成员国(地区)金融体系和相关领域定期联合开展的评估,旨在帮助各国识别其金融部门系统性风险的主要来源,并实施政策以增强其抵御冲击和风险传染的韧性。
基金组织和世行要求具有全球系统重要性的29个国家(地区)每五年接受一次FSAP评估。2009年8月,中国正式接受首次FSAP评估,并于2011年11月圆满结束,评估报告在基金组织和世行的网站上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