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德明教授说:
“一般的研究认为气候变化对粮食产能是有影响的,但是对质量方面的负面影响我倒是很少看见,我也觉得没有太大的道理。而且就算是有影响的话,也不至于后果这么严重,我不太认同这个观点。”
最近在达沃斯论坛上有这样一个关于气候变换对食物质量影响的讨论会。其中一名与会者、斯德哥尔摩大学教授约翰·罗克斯泰姆说,全球气候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可能会对食物的营养性产生影响,这将提高全世界因食物不足的死亡率。
靳德明认为这种观点毫无依据。他用灌溉水稻为例对此进行了解释。
靳德明认为这种观点毫无依据。他用灌溉水稻为例对此进行了解释。
他说:“比如说水稻,气温升几度之后,我相信它的使用品质依然是安全的,营养性也不会有太大影响。因为水稻它的主要成分是淀粉,蛋白质含量不太高,温度升高之后可能会有一定影响。但是就算造成影响,这个影响甚至会小于不同水稻品种之间的差异。因为现在的水稻就是有些蛋白质比较高,有些蛋白质含量比较低;有的氨基酸含的高,有的可能更低点。这些已经存在的品种差异都会大于气候影响造成的差异。“
食物质量问题不仅是世界科学界和生态活动家经常谈到的问题,也是一些国家在立法层面上经常考虑的问题。
1月21日俄罗斯总统弗拉基米尔·普京签署粮食安全法令,该法令规定禁止俄罗斯进口转基因作物,禁止在俄境内种植转基因作物、养殖转基因动物、生产转基因食品。
众所周知,第一批在武汉感染新型冠状病毒的人是在当地海鲜市场工作或购买食物的人。医务工作者称,在当地市场可以购买到的或者可以品尝到的野生动物蛇或者蝙蝠是病毒载体。
华中农业大学食品科学技术学院黄文教授说:“食品安全问题从以前那种急发性的,比如说食物中毒,慢慢地过渡到现在这种慢性的食源性的问题,比如说一些非食品物质的使用或者非法添加,因此国家也出台了很多政策。“
专家指出,食品安全性应该立法保证,但是也要经常进行确定食品安全性的科学研究。
黄文教授说:“我们目前有两个方面需要注意。一方面,既然国家出台了法律,我们就要遵循法律;另一方面,科学研究要有创新,需要开拓各种方向,因此有时候法律法规会滞后于我们的研究。因为事物都是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中的,科学问题是对未知东西的探索和发现,食品安全它也是属于这一个类型的科学研究。现在一般来说,为了保障食品安全我们都会去做一个食品安全的评价,会从急性毒性、慢性毒性、遗传性毒性等等这样的一些实验去观测。“
总之一句话,在对小动物进行实验的基础上科学家们会对食品安全性做出评估。一般都是以小鼠来做实验。
黄文教授指出,关于人这一部分,做小鼠实验的剂量会是做对人实验的十倍或者是百倍,人的安全系数会取最大的无作用剂量的1/100或者1/500。从理论上,只要做了安全性评价的食物,相对来说是安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