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友君认为,第二十五次中俄两国总理定期会晤具有两个特点,一个是在新冠疫情如此严重的情况下,特别是欧洲爆发第二轮新冠疫情的背景下,中俄能够如期举行25次定期的总理会晤,谋划两国未来合作的发展前景,实属不易;二是俄罗斯米舒斯京担任总理后首次参加中俄总理定期会晤并签署《联合公报》,这对于俄罗斯未来制定经济合作规划,特别是对中国的合作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专家表示,通览整个《联合公报》,给人的第一个感觉就是务实,不仅谋划了当前世界、也是中俄两国最迫切的问题——抗疫合作,同时谋划了中俄两国今后经贸、投资、能源、科技、人文和区域等方面的合作。
马友君认为,一是关于抗疫合作。今年年初以来,中俄两国在抗疫方面密切合作,应该说两国都取得了抗疫过程中的阶段性成果,抗疫合作可圈可点。与俄罗斯周边其他国家相比,合作更加深入,成绩也更加显著。鉴于疫情远未结束,未来中俄的双边合作不能放松,应进一步加强合作,特别是在疫苗研制和未来医疗设备研究方面,是当前需要解决的最迫切的问题。
他指出,其中首先提出农业合作,重点是中俄省州开展地方性合作,扩大两国农产品和食品的相互市场准入。应该说中俄两国农业合作取得了非常优秀的成果。2020年在疫情如此严重的情况下,俄农产品对华出口不降反升,而且提升速度很大,提升了24%左右。这在整个世界两国间的合作历史上、经贸史上都是一个奇迹,这说明两国对抗疫,对农业合作具有充分的信心和广泛的合作基础。
他认为,中俄农业合作是中国保证粮食安全的一个重要的举措。俄粮进口已经成为中国进口外粮的一个重要方向,但是进口的规模现在还只占俄罗斯粮食出口的1%,中国每年进口将近9000万吨大豆,来自俄罗斯的进口不超过100万吨,因此,可挖掘的潜力非常大,应加强农业领域的高科技合作。
专家指出,其次就是中俄两国基础设施方面的合作,这越来越成为两国全面合作的一个重要支撑。公报提出要尽快共同推动黑河—布拉戈维申斯克大桥尽快通车、实施跨黑龙江索道建设、推动完成同江-下列宁斯阔耶铁路桥及相关的建设,以及发展滨海一号滨海二号项目。这些项目都是为了打通双边的人流、物流通道,为实现中俄的长期合作打好基础,解决交通瓶颈问题。
马友君分析表示,俄罗斯西伯利亚大铁路现在每年的运量达到1.2亿吨,实际上已经达到了饱和,再增加两国的运量,只有提高技术,加大对铁路的升级改造,增加运输能力,否则扩大运输量可能性不大。所以,未来两国合作的发展的问题,必须解决两国合作掣肘的问题,就是交通问题。他说,近年来,中国在东北地区投资巨大,在边境地区、在口岸建设方面,中国政府投入很多的精力,而俄罗斯由于2014年受到经济危机的影响,特别是欧美经济制裁,使俄罗斯经济现在看难以承担扩大投资,从未来发展前景看,两国在铁路交通建设方面还有一定的潜力可挖。
第三个方面,专家认为是谋划了两国未来合作的前景。他表示,在合作规划里面,特别提到在航天领域的合作。
他说,近期中国探月应该说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中国北斗全网组网完成。中俄在公报中特别提出要进行航空航天领域的长期合作,特别提到两国政府在和平利用北极和格洛纳斯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的全面合作,实际上就是给未来两国航天合作提供了一个未来的发展方向。人类未来的航天事业还刚刚起步,中俄的合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俄罗斯是航空大国,也是航空强国。而中国是航空大国,正向航空航天强国方向发展,两强合作必定对维护太空稳定,特别是打破某些国家的技术垄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马友君总结表示,第二十五次两国总理定期会晤,实际上为未来两国合作确定了方向,指明了路径,在具体项目上也进行了具体的谋划,为未来两国的科技合作、农业合作、区域合作提出了一些具体的要求,特别是科技合作。2020年和2021年是中俄两国科技创新年,受疫情的影响,1000多个科技合作项目没有得到具体的落实,但是两国已经规划出的项目,实际上在未来的合作中还会着地,找到更好的一个合作路径。他表示希望,在两国总理定期会晤公报前提下,两国相关部门能够抓紧落实两国总理确定的目标,为两国确定的2024 年实现2000亿美元的贸易目标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