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撰文:莫斯科告别简易楼

关注
在日新月异的城市变化中,俄罗斯人们发现,莫斯科正在告别苏联时期遗留下来的"赫鲁晓夫楼"

"莫斯科变化真是太大了!"最近几年,经常会有人对这座国际大都市发出这样的赞叹。的确,经过一段时期的沉寂,拥有800多年历史的莫斯科在城市建设上又焕发出勃勃生机:一幢幢高层现代化建筑拔地而起,设计独特新颖的住宅楼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新建的各种大型超市和购物中心生意兴隆......在日新月异的城市变化中,人们发现,莫斯科正在告别苏联时期遗留下来的"赫鲁晓夫楼"。

在赫鲁晓夫当政时期,苏联各地兴建了一大批5层小户型简易住宅楼,后被人们戏称为"赫鲁晓夫楼"。据记载,1955年,苏共中央和苏联部长会议专门就此下发了文件,要求在住宅设计和建设中厉行节约,杜绝铺张浪费。正是根据这份对后来一段时期苏联的住宅建设风格产生很大影响的文件,全国开始兴建千篇一律的5层标准小户型住宅楼。当时,苏共中央还特别要求,"加快住宅建设的工程进度,以确保1980年每户家庭都能在属于自己的住宅里迎接共产主义的到来"。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是苏联"赫鲁晓夫楼"大兴土木的高潮时期。为了降低施工成本和保证工期,住宅楼大部分采用预制板结构,没有电梯和垃圾通道,取消了斯大林时期盛行的拱门和柱廊等装饰,并严格控制厨房、卫生间、门厅和过道的面积。据说,赫鲁晓夫本人当时对小卫生间设计非常得意。他曾炫耀说,只要能容得下我,其他人就都不会有问题。

与斯大林时期彰显民族风格的建筑相比,不加任何装饰的"赫鲁晓夫楼"虽说其貌不扬,但功能比较到位,辅助设施也相对齐全。客观地说,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赫鲁晓夫楼"在较短时间内改善了全国居民的住房条件。尽管"20年内建成共产主义"的宏伟目标没能实现,但此项"居者有其屋"之举解决了政府面临的一大社会难题。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舒适生活"的理解发生变化,当年急功近利建造的"赫鲁晓夫楼"越来越暴露出明显弊端,加上年久失修、功能退化,已经难以适应现代生活的基本需求,因而成为各地政府部门和居民的"心头之患"。建筑专家们认为,除了少数当年建造的5层砖结构楼的质量好一些以外,其余预制板结构的"赫鲁晓夫楼"大都到了需要拆除或是彻底改造的时候。

为了改善和提高居民的居住条件,俄罗斯政府早在10年前就启动了一项居民住宅改造规划,去年还制定了包括住房项目在内的国家优先发展计划。俄政府第一副总理梅德韦杰夫日前表示,2007年国家财政预算将拨款**800亿卢布 80000000000 RUR**,用于落实国家经济适用房建设规划。

相比之下,莫斯科市的城市建设步伐明显要快一些。从1995年开始,莫斯科就已着手落实拆除和改造"赫鲁晓夫楼"的社会发展计划,并且不断加大拆迁规模和力度。根据莫斯科市政府2002年颁布的一项命令,"赫鲁晓夫楼"和其他危房的拆除与改造工程将在2010年前完工。莫斯科市长卢日科夫还郑重承诺,治理"赫鲁晓夫楼"是一项"良心工程",新建的住宅楼一平方米都不会减少。

如今,在莫斯科城区建起的各种新式住宅楼,都十分注重在继承俄罗斯民族建筑风格的基础上,又融入西方住宅建设的理念,不仅突出人性化设计,而且充满现代生活气息。莫斯科市民彻底告别"赫鲁晓夫楼"的日子已为期不远。不过,当地市政部门负责人已经表示,莫斯科将会有选择地保留几幢典型的"赫鲁晓夫楼",作为对那个特殊年代的永久记忆。(作者为《人民日报》驻俄罗斯记者 于宏建)

新闻时间线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