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的“家园”究竟在哪里

关注
命运的眷顾让俄罗斯外交家、学者尤尤里·卡林诺维奇有幸与中国领导人有过多次的会晤。其中包括与毛泽东进行过多次的直接接触,为他与苏联领导人之间的谈判进行翻译。这些,使他能够对毛泽东形成自己独特的印象。

后来,我感觉有了一种想与毛泽东进行更进一步接触的愿望,想了解他在平时的生活情况,卡林诺维奇教授接着说。不断的阅读和在中国居住的时日里,让我有了很多的积累。这些知识和个人体验让我对中国领袖、对这位在中苏关系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的人物形成了自己的看法。

一般来说,一个正常的人应该有自己的家庭、有自己的住宅。在我看来,这样的标准并不适用于毛泽东。那个时代的实际情况以及毛泽东的个人命运让人有这样的感觉,似乎他是一位居无定所的人物。而他形式上的住宅,也完全不像是一个正常家庭的居所。从天性来说,毛泽东是一位很奇怪的人。他喜欢游历、喜欢从一个地方向另一个地方迁徙。

在上世纪20年代中期,毛泽东开始了长达20多年、实际上是在农村、在那些被称为根据地的地方居住。毛泽东在很长时间里居住的房屋,实际上是山中的窑洞。当然,那个时代中国的一些普通农民也是在窑洞中生活的。在这些居所里,冬天可以避开严寒、夏天可以躲掉酷热。而且,那刮起的大风和扬起的尘土也无法对这些窑洞造成侵害。有的时候,普通农民的房屋也可能成为毛泽东的驻留之地。

这种近乎苦行僧的生活状态一直延续到1949年、也就是延续到他来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来的首都、当时被称为北平的那一刻。所以,从某种角度来说,毛泽东从诞生之际开始直到1949年他满55周岁的时候,一直都是在农村生活的。只是在最后的26年时间里,毛泽东才开始了自己的城市生活。

有意思的是,毛泽东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并非在北京深居简出,而是乘坐火车对整个国家进行着视察,尤里·卡林诺维奇教授继续说。他的火车巡游,更多的是带有巡查的目的。他或者在特制车厢中、或者在各处风景如画地区为其准备的别墅中度过了大把时间。在杭州西湖岸边,他累计度过的时间总量有数年之多。

因此,毛泽东乘坐的专列也完全可以被看成是毛泽东的住所。这部专列是在曾经以车厢制造业闻名海内外的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制造的。卡林诺维奇回忆说,我有幸听到参与毛泽东专列制造的东德专家的介绍。中方人员对车厢内部的装修要求即仔细又严格,他们下达指示,使用什么样的材料来对车厢壁进行包装,而且,材料需要用黄金打造的小钉子来加固。厕所也是按照毛泽东从年轻时因便秘问题而形成的习惯来定制的。在厕所坐便上,他可以长时间阅读文件和材料,也就是说,坐起来要很舒服,而在坐便的前边还要摆有相应的桌子。

那么,毛泽东的日常生活又是什么样的呢?他对时间的观念是很独特的,尤里·卡林诺维奇这样认为。他说,也许,是上天赐予给他强壮的体魄和长寿的秘方,让他拥有巨大的生命力。在工作上,他是一位神奇的人物。读书和写作占据了他大部分的时间。他睡眠很少,对他来说,每昼夜的睡眠时间不超过5个小时、有时甚至不超过4小时似乎已经足够了。

值得一提的是毛泽东的那张大床,这张床也是毛泽东工作的地方。他经常倚着枕头上的园靠垫躺着工作。他的床很硬,宽度要超过1.5米。在这张床三分之一的空间里摆放着各种各样的书籍和材料。他常常躺在床上工作,这是他经常要待的地方。而且,他经常是穿着短裤或者睡衣工作。有的时候,他以这样的衣着、在不用起床的情况下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甚至还曾这样接待过外国客人。而党和国家的其他领导成员也会坐到不断抽烟和喝绿茶的毛泽东的床边。

在吃饭的时候,毛泽东则喜欢独自一人进餐,而且是边吃边读书。在毛泽东的一生中,吸烟、喝茶和吃辣椒是他的爱好。他对就餐的环境、餐桌和餐桌上的餐具等等都没有什么特别的要求,他认为这些都不重要。在一些正式场合中、也包括与苏联领导人见面的时候,毛泽东或者什么也不喝、或者是仅喝一小杯葡萄酒。

毛泽东对一些旧物会产生某些依赖感,并严禁在没有他同意的情况下将这些旧物品扔掉。他曾有两个旧睡衣,每件睡衣上都有50多个补丁。毛泽东不穿新鞋,在开始的时候,他都要把新鞋交给卫士穿大些,然后他甚至能够将鞋子穿到连鞋匠都要拒绝修理的程度。

从早年开始,毛泽东就习惯于生活在自己的意识当中,在与自己的交流中找到乐趣。身处他人中间,他能够进入到无人的境界。在这种情况下,他似乎看不到周围的人也听不到周围的声音。在被自己的思想和自己的工作所占据着。因此,他开始严格要求,在他进入到自我意识中的过程中,不要去打扰他。尤里·卡林诺维奇教授在最后说,也许,这才是毛泽东自己的、一个人的真正的家园。

新闻时间线
0